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滾師行,現年54歲,是黎平縣地坪鎮新巖村人,也是響譽附近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79年,15歲的滾師行開始跟隨父親演奏和制作蘆笙。初中畢業后,村里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他還在村里砍竹子。他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后來,滾師行來到廣東東莞打工。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做的都是體力活,空有干勁卻填不飽肚子,換了好幾份工作,最后來到一個農副產品包裝公司工作。一天,和往常一樣,滾師行在車間工作著,望著眼前農副包裝產品,傳統工藝蘆笙制作包裝銷售的想法一下子從腦里閃過,興奮的滾師行馬上辭職回到地坪,決心重拾蘆笙,跟父親大干一場。

父子二人平均每三天才能做出1-2把大蘆笙,小蘆笙3-5把,當時蘆笙售價低,大蘆笙150元/把,小蘆笙50元/把,收入并不景氣,如何發展致富產業,成了滾師行面臨的首要問題。
地坪小,蘆笙需求量小,他想來想去,還是把蘆笙銷往省外作為發展產業的“敲門磚”。
方向雖然確定了,但生產的蘆笙如何暢銷?又成了滾師行的一大難題。
銷售蘆笙需要名氣和名次,為快速發展產業,1986年,滾師行組建了新巖村蘆笙隊,用自己制作的蘆笙,四處比賽。“也奇怪,剛開始出去比賽那幾年,怎么也拿不到名次,制作的蘆笙銷不出去,都拿給親戚吹了。”滾師行回憶早期比賽時的情形苦笑道。
但他并不放棄,而是沉下心來尋找原因,是因為蘆笙聲音不好么?是他們吹得不夠好么?他找不到答案,受挫的滾師行決定重頭開始。
1990年,滾師行先后到凱里、廣西桂林、云南昭通等地取經,再結合自家祖傳的蘆笙制作方式,滾師掌握了傳統六管蘆笙基礎上相繼研制出的九管、十一管、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六管及三十管的改良蘆笙制作方法。
學成歸來的滾師行做蘆笙比原來更細致了,更講究了。無論從蘆笙苦竹選材、響銅黃片、音度、打磨、上漆,每一步他都反復推敲和嘗試,有時,為了尋找適合做蘆笙的苦竹,一天甚至要跑遍好幾個鄉鎮。
終于,在1991年黔桂接邊地區的“趕坪子”(民俗活動)中,滾師行制作的蘆笙讓新巖村蘆笙隊獲獎連連,隨即,上門訂購蘆笙的訂單不斷,滾師行的“工藝蘆笙”徹底成為銷往省外“打門錘”。


由于蘆笙質量好,加上新巖村蘆笙隊獲獎連連,名聲大噪,慕名來訂購蘆笙的訂單越來越多,滾師行一個人做不快,制作的蘆笙總是供不應求,于是,他開始教授兒子滾天師制作蘆笙。2013年,滾師行侄子滾相信、外甥楊雄修幾人從外面打工回來,也開始跟著滾師行學習制做蘆笙。
“快過年了,我們現在做的這批蘆笙是銷往廣西融水的,有50把,再過‘一向’(一段時間),訂單還要多,做不完了,我們家的訂單都訂到年底了。”滾師行說。
“我畢業時也想在外面闖闖看看的,父親告訴我,民族的是世界的,蘆笙不僅是門手藝,更是苗族人的‘魂’,我們不僅要把手藝傳承下去,還要將祖輩的手藝發揚光大。”當問到為何跟隨父親學做蘆笙時,滾天師樸實的說道。“我以前什么都不做,游手好閑,后來是舅舅找到了我,他免費教我制作蘆笙,還經常教育我做人要自立自強,跟著舅舅制作蘆笙也有四五年,快出師了。”楊雄修回憶說道。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滾師行看到村里其他人在網上買賣農副產品,又尋思著自己的蘆笙是不是也能放到網上去賣。一開始,滾師行只在微信朋友圈宣傳銷售蘆笙的信息,可過了許久,也沒有新客戶前來訂購,正當他快要放棄網絡銷售這條路的時候,地坪引進了農村淘寶和電商,各村電商商鋪紛紛上門,主動幫他把蘆笙擺到電商店里、掛到淘寶網上打廣告,乘上電商扶貧的快車,滾師行家的蘆笙,銷路拓寬,銷量大漲。

“滾師行家的蘆笙,聲音洪亮,音質優美,年年都有人拿著錦旗放著鞭炮去他家感謝他,蘆笙好得沒得說。”地坪鎮駐地電商店主汪菜夫笑著說。
從第一把蘆笙開始,滾師行一做就是40年,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揚著苗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又無私教授傳承蘆笙制作工藝,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守藝人”。
2018年,滾師行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F在,滾師行教有8名學生,每年生產工藝蘆笙1000余把,每把售價350元,年產值達30余萬元。
“組組通公路到家門口了,現在政策又好,我家的蘆笙可以放到網上賣,銷路完全不用愁。下一步,我準備自己成立蘆笙合作社,壯大蘆笙制作隊伍,把傳統樂器的蘆笙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對于蘆笙產業的發展,滾師行信心滿滿的說。

像滾師行這樣的蘆笙守藝人,在地坪還有近40人,目前,該鎮依托“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已成立蘆笙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蘆笙產業示范基地2處,工藝蘆笙展廳1處。全鎮蘆笙年產量10000余把,新增就地就近就業崗位90余個,工藝蘆笙制作年產值超400余萬元。(王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