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堅持科學布局,精心規劃特色小鎮。按照“全域旅游化、全縣景區化”的發展思路,堅持“生態立縣、文化興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高水準編制《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選址規劃》《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布局規劃》,對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目標、空間結構、開發時序等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交通優勢明顯,環境優美、視野寬闊、空氣新鮮,實現“宜居”“宜游”,吸引搬遷群眾“自愿搬”。
突出民族元素,打造和諧宜居環境。為確保搬遷群眾有文化歸屬感,搬遷安置小區從風貌設計到環境打造最大限度地體現搬出地民族文化特色,牛王寨和羊排安置小區分別以苗族“牛文化”和“蝴蝶媽媽”為主題,建設有斗牛場、牛頭休閑廣場、蝴蝶廣場、苗族游方長廊、苗族特色涼亭、苗族蘆笙場,苗族文化一條街等,建筑物上搭配有苗族斜屋面、美人靠、苗族窗花、翹腳小青瓦等,最大程度的把苗族文化展現出來,讓搬遷群眾不忘“鄉愁”,找到歸屬感,親近感。
聚焦群眾需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民族節慶活動是苗家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每逢鼓臧節、苗年節、蘆笙節、吃新節等民族節日,通過在安置小區舉辦和搬遷群眾自發組織開展民族活動,并在活動期間臨時搭建擺攤點,免費提供給安置小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經營,既增進了從各鄉鎮而來的搬遷戶之間的情感交流,也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近年來,各安置小區成功舉辦苗族“三月三”情歌節、苗族爬坡節、楊梅節及蘆笙舞比賽、斗鳥、斗牛、千人長桌宴等苗族特色活動,吸引了縣內外一大批游客前去參與,小區群眾通過擺攤經營獲得不少收入。多姿多次的民族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搬遷群眾的精神生活,讓搬遷群眾樂在其中并穩定住下來,有效杜絕了“返老宅”現象。目前,雷山縣已組建移民民族歌舞隊伍12支300人,開展文化惠民演出18場(次),開展苗歌、山歌、蘆笙舞等培訓10場。此外,為滿足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子女就學、就醫、出行等所需,小區配套建設有小學、幼兒園、警務室、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室、平價超市、棋牌娛樂室、圖書室、就業培訓中心、籃球場、地下停車場、公交車站等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提高搬遷群眾的城市生活質量和娛樂文化情操。
挖掘文化潛力,推動群眾就業增收。為切實增強搬遷戶的針對性就業保障措施,進一步解決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問題,將安置小區配套建設的商業門面,優先讓搬遷群眾經營,三年內搬遷群眾可免費享受門面“0租金”政策,90%的門面經營戶為小區內的搬遷戶,主要經營苗族刺繡、苗族工藝制作、苗族銀飾、苗族土特產等特色旅游產品。同時,采取優惠措施引進部分苗族刺繡、苗族銀飾制作等“非遺”傳承人領辦民族特色企業,開辦“扶貧車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切實做到“樓上住人樓下就業”。目前,雷山縣圍繞特色民族產業和企業用工需求,對搬遷戶群眾開展銀飾、刺繡等就業培訓6期,累計開展培訓147期4518人,引進以紡織、刺繡、銀飾制作、手工編織、食品加工等為主體的扶貧車間10余家,就地解決移民群眾就業500多人,共實現就業4166戶7653人,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就業率100%。(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