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掌坳苗寨坐落于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山深處,是該縣68個傳統村落中的典型代表,這里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民風民俗淳樸,是休養生息、采風踏青的好去處。
說起掌坳苗寨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必屬該村的銅鼓舞,銅鼓舞源遠流長,傳說在千百年以前,先民們從遙遠的地方遷徙到此以后,他們就有喜歡鼓和踩跳鼓舞的習俗了。據傳當時寨上的先祖們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從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長、七抱粗的楓木,將其摳通,制成一個長圓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擊,能發出各種清脆悅耳的聲音,節奏奇妙。消息傳出后,招來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圍著大木鼓歡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聲便傳遍了雷公山周圍的苗族村寨。清朝雍正時,清政府派貴州巡撫張廣泗拓建苗疆六廳,清兵來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聲音,于是便把木鼓毀壞燒掉了,清兵撤離后,為了讓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們挨家挨戶湊錢購置黃銅,冶鑄了獨具特色的銅鼓。

氣勢磅礴的銅鼓

受邀登上國家大劇院演出
掌坳銅鼓舞樣式奇特多變、舞步豪放激越,舞種共有12種50多個動作,每個動作都是對動物形態的模仿和日常勞作的演變及對祭祀儀式的傳承,有“騎馬”“砍柴”“祈福”“趕鴨”“捕魚”“撈蝦”等。據當地村民介紹,掌坳銅鼓舞是一種群體性民間舞蹈,是集狩獵、勞作、祭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舞蹈形式,舞蹈動作剛柔相濟、跳轉結合,舞蹈幅度大、難度高,風格古樸、奔放熱烈,男子舞步強悍、豪邁,女子則輕曼、明練。每逢重大祭祀活動或是逢年過節,掌坳村民便在寨老的組織下身著苗族盛裝聚于銅鼓坪上,自發架起銅鼓隨著鼓點舞之蹈之,直至深夜不愿散去,時如蜻蜓點水時如猛虎下山的動作,配上震耳欲聾的聲聲吼叫讓人感覺甚是震撼。

演出現場

演出現場
掌坳苗寨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是跳舞的能手,甚至是懵懂的孩提也是文化的繼承者,憑借著對舞蹈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信念,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2006年“掌坳銅鼓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享有“銅鼓舞發源地”之稱,2009年受邀登上國家大劇院演出。掌坳銅鼓舞曾多次應邀赴北京、上海、內蒙古、四川、杭州等省市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受到了當地民眾及領導的高度肯定,并榮獲了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銅牌、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金獎、“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三等獎等多個獎項。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顆綻放在深山里的璀璨明珠正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吳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