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筆者穿行于凱里市人口較少民族(仫佬族)的村村寨寨,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喜人景象。一項項民生工程如雨后春筍,在仫佬族村寨落地生花。路通了、水通了、電來了、生活變了。一條條致富門路引入鄉間田野,搞旅游、跑運輸,辦種養殖,生產變了。神秘的土地悄然發生了神奇的變化,仫佬族同胞的臉上寫滿了燦爛的笑容,以他們特有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方式,與全市各族人民共同描繪和諧精美的畫卷。

“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和凱里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
十二五以來,凱里市大風洞、爐山、碧波、下司等4個鎮的23個仫佬族行政村被列為中央人口較少民族扶持發展村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緊緊圍繞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重大機遇,找準發力點,大力實施扶貧項目,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初步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整體跨越和繁榮發展的新路子,奏響了仫佬族山鄉更好更快發展的壯美樂章。

——聚焦基礎設施,提升村寨生活環境。凱里市以建設美麗宜居仫佬族村寨為目標,把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在交通建設上,新建通組公路112公里,村寨道路硬化65.4公里,維修改造公路10公里,23個仫佬族聚居村全面實現組組通公路;在農田水利建設上,新建攔河壩3座,維修灌溉水塘11個,水庫加固3座,提水灌站建設12個;建設飲水工程8處,蓄水池6個;在衛生建設上,村村有衛生室用房,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配套衛生醫療設施;在民族文化建設上,建設村文化活動室30300平方米,農家超市3450平方米,文化長廊10座,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場所45000平方米,仫佬族文化陳列館2個360平方米。在民居特色改造上,新建特色寨門11座,完成500戶特色民居改造等。
——聚焦特色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凱里市突出農民增收這個核心目標,充分發揮重點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探索推行“種養結合”、“種勞結合”的農業發展新模式。近年來,發展萬畝晚熟葡萄產業示范園區輻射種植面積2萬多畝,林下散養散養、大棚蛋雞30000余羽。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優質貢米生產基地1500畝,指定農肥生產優質貢米基地4200余畝,生態養豬基地年出欄4000余頭,現代烤煙園區種植2000余畝,草莓種植基地1000余畝,產業發展形勢良好。重點將云峰葡萄和都蓬貢米、馬場草莓、百興蛋雞等產業作為精品示范點來進行打造,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進一步加快推進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全面實現小康的步伐,全面激活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產業發展的生命力,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以產業富農的發展新路子。

——聚焦和諧發展,爭創民族團結模范。凱里市充分利用凱里市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示范市這一資源優勢,積極發揮市委市政府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創新開展黨建帶創建的“七有”目標,持續深化“示范創建+主題活動+八進活動”的工作機制。與人口較少民族鄉鎮的學校、機關、村委會、醫院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活動,制作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標牌、印發《民族團結進步應知應會知識手冊》,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與民族節慶活動相結合,舉辦各類民族政策培訓班,促使宣傳教育活動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在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形成人人支持創建、人人參與創建的濃厚氛圍。近年來,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個,州級1個,市級5個。省級民族團結模范個人2人,州級1人。創建成果顯著,深受各級領導充分肯定和認可。

——聚焦生活富裕,決勝脫貧同奔小康。凱里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兩個優先”的總體發展要求,把改善基礎設施、生產設施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質量作為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主要任務。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實行資金優先安排,項目集中投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整村推進23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扶持發展,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益。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在23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8583萬元。其中,人口較少民族專項扶持資金9791萬元,整合其他部門資金28792萬元。實施項目340個。23個人口較少民族村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186.31元增加到2018年的12217.9元。各項監測指標基本達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實現小康的評估體系,基本實現“五通十有”、基本達到“一減少、二達到、三提升”的發展目標。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處處呈現出生產發展、生活提高、生態改善、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聚焦仫佬山鄉,生活環境蝶變。仫佬族,這個從遠古走來的民族,沐浴著凱里市提速發展的陽光,實現了民族歷史上的又一次大發展、大跨越。(劉昌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