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讀初中的時候,由于學校距離家太遠,我們就選擇住校,只有周末回家,結果就惹上了干瘡,那種奇癢無比的滋味,至今還心有余悸。

干瘡的厲害,我還是在小學低年級讀書時,就知道了!那時小叔在鄉里的中學讀書,他周末返家,我都和他睡一個床鋪,主要是我們關系很好,一周不見,就非常想念。
但突然有一段時間,家人把我和他隔離起來了,原來小叔在學校里染上了干瘡,因為奇癢無比,手背上都被他抓爛了,傷痕累累,被抓破的瘡還流水……
對小叔敬而遠之之余,我還有嘲笑他的意思。小叔就對我說了一句:等你考上了中學,也會和我現在一樣,干瘡纏身。
后來經歷過之后,我深刻領會到小叔的說法太在理了,但凡那個年代的住校生(主要是男生),沒生干瘡的就不正常!
幾年之后,我考上了鄉里的初中,初一時平安無事。到了初二上學期,天變冷之后,干瘡就來了。
生了干瘡皮膚奇癢,我就使勁抓,這樣它蔓延得很快,最初在背部,后來長到了肚皮、下腿、手臂,再后來,手背上也都有了。
身上的干瘡與手上的有區別,身上的紅腫,手上是肉色的“小米米”,輕輕一擠就冒水。注意了,這水有“毒”,“干凈”的人肉體沾上它,很可能會加入“干瘡一族”。

干瘡最大的特點就是癢。記得有一次,是上課時間,我們班上少部分同學干瘡“發作”,不約而同抓起癢來,各種姿勢,科任教師發現后冒出了一句:你們這是在抓干瘡比賽……一番話,說得同學們都笑起來了。
冬天烤火時,那種癢更是讓人坐臥不安。
干瘡的傳染性很強,而主要的傳染方式,就是體溫傳染,正常的人和干瘡患者睡在一起,有了“體溫交流”,染病的幾率很高,在我們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下,幾乎是百分之百。
在傳染的問題上,有些同學使壞,他們患病后,故意以各種方式讓其他同學也“感染”,還美其名曰“有難同當”。我們班就有一位同學,他在手背擠出“干瘡水”后,抹在了同桌的手上,幾天后,他就多了一位“瘡友”。
有些同學或室友,趁他人睡熟時,鉆入其被窩,或將自己熟睡時捂熱的被窩,偷梁換柱,蓋到他人身上,成功的演繹了“溫度傳染”。
那時我們的宿舍系初一與初三的學生共住,有四五十人之多,幾乎人人都長干瘡。可以這樣說,一個宿舍,又一人生干瘡之后,其他人感染是遲早的事,必然會是接二連三,前赴后繼的態勢。
再說我的病情出現后,在學校就借同學的硫磺軟膏擦患處,周末回家,就用熱水洗澡。個把星期的時間,基本控制了病情。
硫磺軟膏是干瘡的克星,擦在患處,干瘡慢慢就焉了,不過,痊愈后會留下疤痕。
當然,硫磺軟膏也有不足,味道重。那時,由于病患者多,走進學生宿舍,撲面而來的,就是濃濃的硫磺軟膏的味道。
那個年代為何會出現住校初中學生普遍生干瘡的狀況呢?
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學生的居住環境衛生狀況堪憂,我當時居住的寢室,由于校方未將宿舍衛生納入考核,加之學生自身衛生意識差等原因,宿舍內經常性垃圾遍地。
記得有一次,一位張姓老師突然光臨我們寢室,離開時他搖搖頭說:“你們這寢室,割點草來放起,就是牛圈了。”
這話不好聽,但事實如此不可辯駁。
相對而言,女生長干瘡的幾率要低些,因為她們講究衛生,宿舍相對干凈。
其次,條件所限,學生很少洗澡,個人衛生狀況不佳。當時我注意到,干瘡的高發期在冬季,夏天比較少,究其原因就是夏天洗澡方便,學生洗澡次數多,身體干凈,而冬季,情況就不一樣了。
此外,冬季冷,學生洗被子鋪蓋不便,有的一個學期都沒清洗一次,這樣的情況,為干瘡的入侵開了方便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學生普遍生干瘡,算是一種疫情了,但校方似乎無動于衷,沒有組織進行治療,也未進行防治宣傳,不知為何?
現在,回想起這段往事,我都這樣理解,干瘡奇癢無比,確實讓人難受,但對于當時正在求知的我們而言,何嘗不是一種苦其心志的鍛煉呢?(羅茜)

「信息鏈接」干瘡是疥瘡的俗稱,是疥蟲寄生在皮膚上的一種傳染病。疥瘡的治療并不復雜,主要以外治為主,一般不需口服全身用藥。如合并感染或濕疹化等也可用內服藥治療。外用藥常用的有硫黃軟膏等,一般可以治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