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秀高……秀高……”
1月31日,隨凱里市委宣傳部新春慰問團,沿著通村公路,寒風細雨,趕到海拔1000多米的開懷街道塘寨村,我抱著一床嶄新的軍用棉被,佇立于幫扶戶楊秀高家灶房門前,氣喘吁吁,敲門,大喊。
突然,苗家吊腳樓里傳來“汪汪”的狗叫聲,我毛骨悚然。
清晰地聽到,屋子里有一個人跑動,“哐啷”一響,嚴嚴實實的木板門打開,一位眼熟的小姑娘甜甜的喊道:“楊伯伯,進屋坐。”
“傣耶?”(苗語意為哪個)包著頭巾的奶奶,快步跟上問。
“班研,得嘻!”(苗語意為送魚種的,伯伯)
接過棉被的小姑娘,滿心愉悅地說:“我們家不是貧困戶了,爸爸說2017年脫貧的。”
“嗡哆太熱兒,嘟隨!”(苗語意為你們太好了,感謝)奶奶一口苗語。
“這棉被是政府送的,祝大家新年快樂。”我拿出表冊說,麻煩簽個字。
“奶奶不會寫字。”見我聽不懂苗語,小姑娘一邊翻譯,一邊代父親簽名說,上個星期五,爸爸外出打工,說是過年好找活路。

楊麗秋給奶奶當“翻譯“。(通訊 員 楊仁海 攝 )
這位小姑娘名叫楊麗秋,9歲,人長得清秀,乖巧,懂事。父母離婚后,她一直跟70多歲的奶奶生活,現于鄰村的棉席小學讀三年級。
“‘一個貧困生一張銀行卡’,政府每月生活補助200元。你得不?”楊麗秋高興地告訴說,得的,老師講脫貧就不發了。

黨的恩情暖心懷。(通訊員 楊仁海 攝)
“快過年了,你們家殺豬,炕臘肉了嗎?”
“沒有殺!”楊麗秋喜滋滋地說,奶奶講,叔叔找得了“媽咦”(苗語意為叔叔的妻子),留給他們打工轉來,過完年辦喜酒。
她叔叔楊才洪,40出頭,有思想,少話,特別能吃苦,上小學父親病逝。由于沒有產業,全靠種植水稻,養豬養牛,卻一直甩不掉“貧困帽”。
一個在家耕田種地,照顧老少;一個長期外出打工掙錢。這樣經過政策扶貧和雙手打拼,2017年,他們一家4口順利脫貧。
窮怕了的楊才洪,去年,拿出兩萬多元的積蓄,在屋對門一丘“三年兩不收”的旱田,進行硬化田埂,用自來水管,從幾百米的高坡,引山泉水發展養魚。

村民楊才洪(左)在犁田。(通訊員 楊仁海 攝 )

村民楊才洪在犁田。(通訊員 楊仁海 攝 )
“誒!你家對門坡養的魚怎么樣?”我問。
楊麗秋喜形于色地回答,兩個多月前,姑媽回娘家,她到魚塘釣魚,得一條鯉魚,兩個巴掌大。

美麗的塘寨村一角(通訊員 楊仁海 攝 )
雨霧籠罩,苗寨異常漂亮。

塘寨村發展花椒產業 。(通訊員 楊仁海 攝 )
道別時,楊麗秋上前帶路,沿著彎彎的的水泥路,我們去脫貧戶家送棉被,她心中有說不盡的喜悅——沒得泥巴路了,對門坡的田地栽了花椒樹,寨上修好了文化廣場、風雨長廊、蘆笙場……(通訊員 楊仁海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