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入眼皆碧綠,滿地瓜豆香。步入劍河縣南明鎮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瓜果掛滿枝架,250余畝菜地綿延伸展,苑若一幅油畫。
日前,正值基地黃瓜、豇豆等農產品的采收旺季,劍南農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晴好天氣進行采收,裝車運送。按照與劍河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簽訂的購銷合同,基地出產的農產品由劍河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負責回收,該公司再將收購的農產品供應全縣23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滿足全縣學生食堂對蔬菜的需求。
“基地建立起來后,方便了村民們就業,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比之前在家養豬要強多了,到基地務工,不僅有收入,還懂得了一些蔬菜種植的管護技術。”龍立香是南明鎮南明村村民,三年前還以在家里以養豬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她對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深有體會。
像龍立香一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達120人,其中有74人來自貧困戶家庭。
“今年種下來,蔬菜的產量是達到我們的預期,還比較好;青瓜、小南瓜、白瓜畝產達到12000至13000斤,按今年平均價1.5元每斤,每畝的收入將14000至15000元。比傳統農作物來講,那是太高了,豇豆也是每畝3000斤以上,以前都不敢想。”貴州劍南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培金的話語中透露出豐收的喜悅。
“豇豆一斤的批發價在3.5元至3.6元之間,一畝的總產值金額是一萬元多點。”基地管理員石勝松一邊算賬一邊介紹說。
一季蔬菜,畝產就能達到上萬元的收入,這在以前是村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年兩季的種植量,加之在品種選擇上,村民們多種植適宜本地氣候和土質的品種,產量和品質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去年,基地通過簽訂校農結合蔬菜直供訂單,進一步拓寬了蔬菜的銷路,今年大家的種植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每一批,每一次都要檢測,安全過后,我們才送往全縣230所中小學幼兒園食堂。”劍河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放心糧油配送中心副經理潘盛學道出了公司的經營理念,必須嚴把質量關。
據了解,劍河縣校農結合蔬菜基地共有350畝,每季預計產量達300萬斤左右。每天,各基地出產的蔬菜都會統一運送至該縣校農結合配送中心,進行檢測,分揀和統一配送。訂單式種植既保障了蔬菜的品質,也讓全縣三萬六千多名學生吃上了放心菜。
“校農結合”模式的推廣,解決了劍河縣多年來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岑光柱 吳昌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