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貴州大學“校農結合”扶貧農產品直供點
座談會上,貴州大學黨委辦公室、學校辦公室主任張大林介紹了貴州大學開展“校農結合”工作亮點。2017年1月,貴州大學開啟了“校農結合”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新模式,并選取丹寨縣做為校農結合工作的第一站。截止目前,貴州大學充分利用采購上的的規模優勢、創新上的人才優勢,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不斷總結校農結合工作經驗,在采購數量上做加法,在采購模式上做文章,努力打造貴州大學“校農結合”2.0升級版,總結出了校農結合“123”工作法(1個目標:校農滿意;2個渠道:食堂+超市;3個保障:成立專班,健全機制;扶貧扶智,技術服務;定產定銷,精準到戶),通過“123”工作法,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對貧困戶農產品的采購從開始時小步慢跑過渡到今天的穩步長跑,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綠色水果深得學生喜愛
據了解,截止目前,貴州大學采購貧困戶總金額達1500余萬元,扶貧農產品采購量占食堂農產品采購總體采購量的60%。覆蓋了7個市州21個縣42個鄉村(包括14個極貧縣和20個極貧鄉鎮),惠及貧困戶2028戶,貧困人口7480人,伙食物資基本實現扶貧采購全覆蓋(含禽蛋、肉類、大米、水果、水產、菜籽油、干貨、蔬菜〈蔬菜品種達20余種〉等品種),其中蔬菜扶貧采購占食堂蔬菜總采購量的100%,豬肉100%,禽蛋100%,白條雞100%,大米100%、菜籽油100%、豆制品100%、水果100%等。

新鮮蔬菜已上架
通過“123“工作法,實施“走出去”實地調研(大塘鎮、三寶鄉、簡嘎鄉、石門鄉、丹寨縣、貞豐縣等),“迎進來”對接產銷信息(沿河縣、長順縣、丹寨縣、從江縣、普定縣等),為精準識別、精準對接提供了依據;實現了“救火隊式”扶貧方式向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有成效的“常態化”扶貧模式的轉變;在“學校+公司+合作社+農戶”運行模式的驅動下,貴州大學校農結合工作開展越來越順暢,成效越來越顯著,學校、師生和農戶越越滿意。
“因為這里的水果很新鮮,也比超市賣的便宜,還能為我省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在貴州大學尹曉莉老師看來,位于貴州大學食堂旁的“校農結合”扶貧農產品直供點為在校師生都提供了便利,不僅可以買到農戶自己種植的綠色蔬菜水果,還能為貴州省精準扶貧出力,是一件雙贏的事情。(記者陳飛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