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李女士支付寶的賬單記錄。
本報訊(何春 記者田儒森 攝影報道)李女士至今也不敢相信,今年8歲大的兒子竟然用她手機里的支付寶賬號,花掉8萬余元來購買“禮物”打賞直播里的多名女主播。15日,李女士求助記者,既是提示廣大家長留意,更想追回這來之不易的8萬余元血汗錢。
8萬元突然“消失”
家住觀山湖區下麥村的李女士,其兒子袁圓(化名)今年8歲,上小學三年級。
4月6日,李女士突然接到一家銀行工作人員電話,對方提醒她說,“這兩天,您是否在網絡上有幾筆金額較大的交易?”起初,李女士想到自己最近并沒有在網絡上購物,也就沒在意。不過,她隨后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于是,便將自己的支付寶賬號點開進行查看,豈料,這一查看,差點將她嚇癱在地。
李女士的支付寶賬號顯示,其支付寶賬號與一款直播平臺發生了35筆交易,共花掉了8萬余元。情急之下,李女士立即前往派出所報案。
這8萬余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李女士左思右想,最后,她將視線瞄準到兒子袁圓身上。
買禮物全部打賞女主播
李女士回憶說,在4月5日、6日連續兩天時間里,兒子袁圓用她手機玩過游戲,恰好,這35筆交易正好是這兩天消費掉的。
“肯定是兒子花掉的。”李女士拿著自己的手機查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在實用工具欄里找到了一款直播軟件APP。而看到該軟件后,袁圓也坦言,之前他在玩一款游戲時,途中彈出這款直播軟件,便悄悄下載了。
“花錢買禮物又是咋回事?”袁圓說,他點開后,女主播都會讓大家刷禮物,起初,他以為購買的(金豆)是虛擬貨幣,所以才會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發生了35筆交易。
但是,袁圓是怎么知道母親李女士支付寶賬號的密碼呢? 起初,李女士也想不明白,后來才意識到和自己用手機給孩子支付補課費有關,“現在的小孩太聰明了,就是那次付款輸密碼時,兒子看見并記住了。”
希望追回血汗錢
氣不打一處來的李女士還發現,這款APP只要下載到手機里,注冊時特別簡單,只要通過微信賬號等就可以注冊,期間,沒有對身份進行驗證,這就很容易讓未成年人注冊成功。
緊接著,為了追回自己的血汗錢,李女士一家報了警,當地警方認為袁圓給女主播打賞的行為是民事行為,無法立案,建議他們一家走民事訴訟來解決。
無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聯系該直播平臺的客服人員,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他們已經將李女士反映的情況向公司領導反映,希望李女士耐心等待。
“都一個星期過去了,也沒有一個說法。”李女士說,8萬元對于他們一家人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為了追回,她幾乎天天致電該直播平臺的客服人員,雖然客服人員一再表示已經在調查,但至今為止,至于處理意見究竟如何卻一直沒有“下文”。
律師說法:男童打賞行為無效 可返還但舉證艱難
對于小孩打賞女主播一事,家長是否能追回?貴州通衢律師事務所田洪律師表示,這要看多方的責任。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金錢的管制是否達到了合理的程度,比如父母是否因看管自己手機、支付密碼不嚴等,如果沒有,父母應當承擔一定責任。另一方面,該平臺和主播是否已經審核、通知了所有觀眾必須是成年人,否則也要承擔責任。
“在本案中,如果平臺及主播利用色相誘惑青少年打賞,應該要承擔一定責任。”田洪律師還表示,由于袁圓才8歲,無民事行為能力,依照法律規則,他曾經給付的錢物,其父母能夠請求返還。不過,家長想要追回錢款,面臨一個舉證艱難的問題:需要肯定買金豆和打賞的是孩子自己,或者游戲賬號是由孩子申請和運用的。
最后,田洪律師還表示,孩子們的判斷和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很多孩子容易模仿家長的行為。對此,家長在使用這些軟件的時候應當適度避開未成年人,并且家長要保護好支付寶、微信等密碼,不要讓未成年人因為模仿帶來經濟損失。
另外,就規范直播平臺行業發展來看,田洪律師建議,盡管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直播平臺的行業規范,但相關直播平臺也應該完善、加強審核機制,禁止未成年人登錄直播平臺,從源頭上避免此事的再次發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