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健康觀念加強,越來越多食客要求減少油脂、鹽類、糖類攝入,不少飯店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到“三減”的行列中。
“剛參加工作時,每次吃面條最期待的就是在碗里加一塊白花花的豬油,看著豬油一點點在面條里融化,當時絕對想不到現在面條里不僅不加豬油,連鹽都要少放。”年過五旬的電氣工程師何平在五年前被查出患高血壓、高血糖后,開始奉行“三減”飲食。雖然無法像年輕時那樣肆無忌憚地大快朵頤,但看著因健康飲食而小下去的腰圍,何平連連表示“值得”。
在“00后”大一學生宋情怡看來,國慶放假回家和親戚、朋友、同學頻繁的聚餐,已成為黃金周“甜蜜的負擔”。“第一天在外就餐覺得是改善生活,但次數太頻繁后,怕腸胃受不了。”宋情怡回憶,最近外出就餐時她都會在桌前放一碗白開水,將食物在水中涮一遍,減少油、鹽、糖后再下肚。
記者在百貨商場看到,在“三減”行動的席卷下,不少商家已推出了控油壺、限鹽勺、限糖勺等廚具。“有些平底鍋、電餅檔可以無油煎蛋,有些勺子上面標注了清晰的計量單位,為的就是讓大家控制油、鹽、糖的攝入。”售貨員宋艷介紹,上崗前店長還專門為她進行過培訓,在柜臺烹飪食物時,需要符合“三減”需求。
在國家級川菜大師傅祖明看來,中國餐飲掀起“三減”行動的背后,除了人們追求健康,更是生活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崛起的表現。“我入行時,平常百姓很少能坐小汽車,不少現在用機器代替的工作當時都需要人力完成,大家一天苦力活做下來,流汗多,需要補充鹽分,菜做淡了,嘴巴里會沒味。”傅祖明說,如何讓菜肴減油、減鹽、減糖之后不減美味,正是他在學校為學生上課的內容之一。
“我從醫二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病人來醫院咨詢‘三減’,因為溫飽問題解決后,大家更關心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教研室主任、成都市營養學會理事夏麗娜介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至30克,每天攝入糖不超過50克。
夏麗娜說,可以嘗試用香菜、檸檬汁、醋和辣椒等為食物提味,必要時也可用木糖醇、無鹽混合調味料,但嚴重“三高”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三減”。(賀劭清 徐楊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