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當下有個共識:有車有房,是年輕人成家的必要條件。有文章說“10年前,掏空父母的積蓄在一線城市買房,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為什么這么講?作者呈現了一幅中國式買房困局,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7年10年間:廣州房價翻了3倍,北京房價翻了5倍,上海房價翻了6倍,深圳房價翻了將近7倍。

與平均房價鮮明對照的,是人們的平均收入。2017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折合每個月是2164.5元。對于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僅僅依靠自己的幾年工資,想買房,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啃老族早早買房,三年結婚,五年生娃,十年房價翻十倍,家產迅速過千萬。不啃老的,不吃不喝也趕不上房價飛漲。那么,啃老買房在當下真的可恥嗎?你怎么看這件事?來企鵝問答參與討論吧。

有答主說可以適度啃老。
企鵝答主樂:首付的錢可以靠父母,貸款還要自己還
我認為買房不能全靠父母,“啃老”也應該有個度。第一,首付的錢可以靠父母,貸款還要自己還。可以先用父母的錢付首付,由父母的首付款作為買房“入場券”,年輕人自己背負房貸,等將來有能力了連首付款也要還給父母?孔约旱墓べY還貸款,而不是依靠父母的積蓄全款買房,這樣的“啃老”買房并不可恥。

第二,月供要結合自己工資水平,最好不要超過年輕人工資的一半。第三,買房量力而行,不用“一步到位”。年輕人買首套房,要結合實際,不要起先就選在房價過高鬧市區、學區房,想著一步到位買個“大三居”,而應該考慮房價適中的地段,適合自己價位的“二居室”,甚至可以考慮“二手房”。這樣既不給父母造成過重的負擔,也不會讓日后自己的還貸壓力太大。我認為,出入社會的年輕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啃老買房”,并不可恥。
也有答主說,不啃老買房,怎么結婚成家?
作家木子李:在適婚年齡,能買得起房子的人有幾個?
目前中國,更多人在結婚時,都會向房子看齊,但是,在適婚年齡,能買得起房子的人有幾個?這時候,會出現兩種觀念:1)以啃老的形式,先把房子解決了;2)通過自己的奮斗,來換取自己的美好未來。
核心問題是:1)有些人想啃老,但是,沒有啃老的資本;2)有些人不想啃老,但是,卻遇不上愿意和自己白手起家的姑娘。

所以,關于啃不啃老這件事,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在不啃老的情況下,能夠邂逅到能和自己白手起家的姑娘,那將是極好的,但是,遇不到和自己白手起家的姑娘,且到了適婚年齡,怎么辦?這時候,自然要通過啃老的方式把房子解決了,然后,再拿房子作為物色結婚對象的資本。
啃老買房這件事,著名評論員王志安怎么看呢?
新聞節目主持人王志安:父母資助年輕子女購房,是無數家庭的理性選擇,和啃老沒有太大關系
在我看來,簡單講年輕人購房過程中父母的資助看作是啃老,并不客觀。這更多地是,中國家庭在獨生子女政策下,財富代際轉移提前的背景下,在城市化浪潮中房價不斷走高的過程中,無數家庭的理性選擇。
首先,現在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對于獨生子女家庭而言,不存在兄弟姐妹之間的平衡問題,所以父母財產的代際轉移普遍會提前,而不必等到老人去世之際再行處理。提前到什么時候呢?會提前到年輕子女最需要花錢的階段,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講,最花錢的階段,集中于婚配和購房時期。因此,很多老人在資助年輕子女購房時,都是主動性行為,而不是被動性被啃老。他們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

其次,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在農村的農民進入城市,二是城市之間的梯度移民?h城的人不斷轉移到地市級城市,地市級的人渴望進入省會,而省會的人會千方百計進入北上廣深。而這移民的載體,多數不是家長,而是孩子。這些年輕人承載著整個家族的希望,不斷將自己的位置,也包括自己家族的位置,移民到更中心的城市。
對于一個剛剛進入這些城市的年輕人來講,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已經根本不可能買得起住房。在這些大城市,購買住房已經成為整個家族的共同義務。那家長們的這一想法是不是理性呢?太理性了。面對不斷上漲的房價,錯過任何一次買房的時機,都意味著要多花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在這種情況下,買房,舉全家族之力買房,是再正確不過的舉動了。這真的和啃老沒有太大關系。
據統計,中國80、90后有房率達70%,居全球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墨西哥僅為46%。中國人首套房的平均年齡,已被哄抬到了27歲,而美國、英國均為35歲。那些買房了的90后都是如何買得起房子的?

房產問答達人子木聊房:靠自己買房的90后有不少,各行各業的收入差距這么大,工作四五年買房的大有人在
他是89年的處女座,不要臉把自己當90后,坐標廣州,靠自己買的非市區的一手房,總價150w,首付45w,月供5000多。主要是:
第一,早畢業早工作,21歲本科畢業,所以比同屆同學們稍微小一兩歲。
第二,主要當時房價不算高,趁最近幾波瘋漲前買的。收入算不上高,工作近6年省吃儉用攢了四十幾萬做首付。

再說下身邊人的例子,身邊有挺多90后同事前些年買了房的,大部分是首付父母幫忙出的,但自己還貸,這也是種方式。還有的是,小兩口湊錢一起買的,壓力小很多。當然我也認識靠自己創業,自己在長沙買房買車的90后師弟。其實靠自己買房的90后有不少,各行各業的收入差距這么大,BAT的90后,工作四五年買房的大有人在,只是未必像我這樣厚著臉皮炫耀罷了。
企鵝答主Панда:在一二線城市,除非你是鳳毛麟角的人,不然就這個年紀,真的很少人能自己有能力負擔首付
我90年的,一年前家里給了首付40萬,在杭州買了套老破小66平方6樓123萬,然后倒騰了半年,四月份又購進一套老破小學區46平方2樓123萬,現在有兩套老破小,除掉貸款的話,一年前的40萬現金變成了240萬可變現凈資產。想想還是挺嚇人的,現在每月4300房貸,對于兩個人過日子的話,還行。其實啃老是很現實的問題,在一二線城市,除非你是鳳毛麟角的人,不然就這個年紀,真的很少人能自己有能力負擔首付。但是你要是自己有主見,去配置家庭資產,讓資產增值,同時實現自己買房的意愿,不是一石二鳥嗎?我爸媽辛苦一輩子就這幾十萬,拿出絕大部分,成功的翻了幾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