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6月30日,夏日的施秉縣城關鎮建國村,被淹沒在漫山遍野的綠色里,純然一幅山水油畫。
走進村里,只見古樹參天,郁郁蔥蔥,房屋散落林間,點綴其中。樹林、院落、農舍,渾然一體,村子周圍,全是森林,一派生機,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綠。

“建國村民世代堅守這一方純凈的水土,自古以來都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傳統。村民靠山吃山,這里的青山綠水釋放出了巨大的生態紅利。”走在村巷里,現年66歲的女支書廖世英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述村里的情況。


建國村坐落在氵舞 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距縣城11公里,是一個典型的綠色、生態型村落,全村276戶人家,林地面積3.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
山有靈性,樹有靈性,是建國村人一直堅信的樸素信仰。保護一山一樹,在村里世代傳承。

相傳,明末清初年間,夏季干旱,一位村民修一條水溝引水灌溉稻田,溝渠要經過一株百年白香樹,挖掘土方時不慎損傷了樹根,頓時,天氣驟變,由烈日當空轉為烏云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
據村民說,古樹有靈性,發生這一奇特現象,是古樹受損的應驗。從此,村民再也不敢在此挖溝引水,并復原根部泥土。歷經幾百年風雨,直至今日,這株古老的白香樹依然枝繁葉茂,矗立寨邊。

建國村的先民認為:人與樹和諧共生,人樹靈性相通。村里人將這棵古樹視為神樹,并保護好村里的一草一木。
“村民保護山林的意識很強,長期以來一直保持。”廖世英說,村民積極參與保護,換來了今天建國村的綠水青山。

據廖世英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村里凡是建房所需的木材,都要經過村里審批,不能浪費,不準多伐,每年建房還要控制指標。
2008年,村里集資修通村路,急需錢,遵義市余慶縣一位木商出資20萬,想買走村邊一棵金彈子古樹,村民一致反對。“沒錢,可以想辦法去找,但樹砍了,就沒了。”村民們寧愿賣豬賣牛湊錢修路,也不愿賣掉古樹。
每年清明節前后,正值冬春干枯季節,野外用火頻繁,容易引發山林火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村里開始執行村干和組長輪流值班巡山,嚴禁野外用火。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
保護生態,隨著發展需要不斷完善,與時俱進。
2014年,廖世英組織黨員干部及村民代表,到縣內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白垛鄉大慶村黑沖景點和“中國最美村鎮”城關鎮望城村參觀學習生態保護的先進經驗,并重新修訂及完善了《村規民約》18條。其中,生態保護規定,一不準砍,二不準燒,三禁止割松木油。

生態保護完好,換來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平衡與和諧。
在建國寨邊,有近500畝的冬臘梅林,每年臘月,其他花草干枯落葉時節,這片冬臘梅卻花開正艷,奇香無比,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前來觀賞的游客絡繹不絕。
目前,建國村古樹保存完好,金彈子、皂角樹、硬殼朗等百年古樹名木,共102棵,實行掛牌管理。



如今,青山綠水是建國村的最大優勢,最大限度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釋放出生態的“紅利”。
據介紹, 全村268戶群眾在村班子的帶領下積極發展種植業,每家每戶都種太子參,總計種植面積達700畝。
因生態好,適合種植精品水果。村里已流轉土地2800畝,種植紅毛桃、黃金梨和紅心獼猴桃,僅土地流轉費一項,群眾每年可收益100余萬元;加上日常基地管理、采摘期等用工還可以給群眾帶來不少的附加收入。




時下,正是紅毛桃成熟的最佳時間,廖世英帶著記者來到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林,桃子已紅透,碩大的桃果掛滿枝頭,桃農們正在忙著采摘。
“‘流轉’盤活了閑置土地,使群眾多了一份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全村群眾的生活水平。”廖世英摘下一顆鮮紅的桃子,喜形于色地說。

山青,水綠,天藍,云白……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在建國村逐漸展現,村民也正在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李田清 吳國楨 劉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