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凱里大十字新華書店背面二樓上,有一家盲人按摩店,他的主人,叫朱必忠。
31歲那年,朱必忠成了盲人,他說如果不是這樣,人生絕對沒有那么曲折。但是,命運不可以選擇。
說起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朱必忠娓娓道來,個中的曲折讓人噓唏不已。
“焊接貨車大梁 斷送雙眼”
朱必忠1965年出生于福泉市陸坪鎮復興村,在他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那時還沒記事,父親的模樣,在他的腦海里是相當模糊的。
之后,母親帶著弟弟改嫁,伯父把朱必忠和他的哥哥接到了家里,當兒子來養。“伯父家的經濟條件也不好,所以小時候盡管有家,但仍然吃了不少苦頭。”朱必忠說,這些苦,錘煉了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
17歲那年,朱必忠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因為已能自食其力,所以他和哥哥搬出伯父家,另外組建了“家庭”,兄弟倆相依為命。
大哥結婚后,朱必忠就去學開車,成了一名貨車駕駛員,每天都有些收益,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這期間,朱必忠還娶了媳婦,有了兒子。
但是,比貧窮更可怕的災難卻在不遠處等著他。
有一次,在運貨中朱必忠貨車的大梁扭斷了。修車時,他自己對大梁進行焊接,因沒有佩戴專門的眼罩,強烈的火花噴射,朱必忠眼睛受到嚴重刺激,當場倒在地上。
醫生說,他的眼珠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修復的可能性及其渺茫,結果,朱必忠住院治療了三個月之久,沒有任何效果。就這樣,年輕帥氣的他成了盲人。
這一年,是2000年的9月7日,朱必忠才31歲。

“乞討路上,人情冷漠比骨肉之傷更痛”
眼睛看不見了,不能再開車,鎮里讓他經營一批木材,這樣收益還是有保證的,但好景不長,厄運再度降臨。
不久,妻子忍受不了朱必忠的“盲人生活”,卷起鋪蓋就走了。“我預感到她要離開,但自己都這樣了,沒有必要阻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是朱必忠說這是他當時的態度。
妻子離開了,朱必忠不愿意投親靠友,他拉著2歲大的兒子,帶著僅有的4元人民幣,離開了家。
去做什么?乞討!
多年后,和朋友們談到自己的今天,他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我老朱就是靠這4塊錢起家的!”
出門的第一站,是凱里的爐山,跑爐山的班線車他都認識,司機們也知道老朱落難了,非但不收他父子的車費錢,還發動乘客捐款。當天,包括在爐山街上討到的錢在內,總收益是70多元,算是他父子的第一桶金了。
“討到這么多是有原因的,我還是正常人的時候,經常在爐山一帶活動,這里認識我的人不少。”朱必忠說。
之后,朱必忠去了凱里的大風洞,他擔心兒子被人拐走,便轉移到鄉村,走遍了爐山、大風洞的村村寨寨。
但是,在鄉村,討到的主要是大米,現金比較少,一天可以得到大米30多斤,錢幣運氣好的時候二三十,不好時就只有十幾塊。
朱必忠把糧食儲藏了起來,最后他儲備的糧食竟然有1000多斤。
在鄉村乞討期間,有些農戶好心,就讓他們留宿在家里。比如在黃平縣上塘鄉,有一位老人就留他父子住了一個星期,待若上賓。
但多數人只給錢米,不愿意收留,老朱就帶著兒子住豬牛圈,蓋上稻草,也很暖和。
他出門時,除了帶僅有的4元錢,還帶換洗的衣服,一路上,衣服臟了,就在河邊洗,然后就地晾干,才離開趕往下一個地點。
由于眼睛看不見,兒子就是朱必忠的眼睛,但那時,孩子畢竟很小,也有“指揮”失當的時候,加之鄉村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朱必忠經常摔跤。
有一次,父子倆乞討來到凱里市大風洞鄉的都蓬村,期間老朱一腳踩空,滾下了兩丈高的路坎,腿部嚴重受傷。
當地人把他抬到了路面上。這次傷筋動骨了,乞討無法進行下去,父子倆只得打馬回了“家”。
在福泉老陸坪老家養了一個多月,老朱才恢復了元氣。不過,他說這點痛算不了什么,讓他最受傷的,是人情的冷漠。
在乞討的路上,他遇到了很多親戚和朋友,但他們中的多數人連招呼都不打,就走開了,像是避“瘟神”。
“都說人困難時,沒有親戚朋友,我算是領教了。”朱必忠說。
“50萬元從天而降 但親情更是無價之寶”
這一時期,朱必忠的活動范圍,都是距離家有四五十公里遠的地方。一年后,他開始出遠門,走遍了黔東南州16個縣市,之后取道從江,進入廣西境內,沿著稍大一點的城市走。
多年后,回憶這段經歷,老朱說:“我們這也叫從農村包圍城市了”。
老朱和兒子在省外活動了4年多的時間,去過的省區有廣西、廣東、浙江、上海、江西、湖南、四川、重慶、云南,最后,從云南折返回到貴州,行程有數萬公里。
每個省區,他去過的城市都在十個以上,運氣好的時候,每天有上百元的收益,一般情況下,都是幾十元。
天氣較好,父子倆就睡公園、車站。冷天、下雨天,就住幾元十幾元一夜的旅店。吃就更簡單了,都是幾元錢的飯菜。
因為老朱是盲人,一路上沒有人為難他父子倆。在上海,他遇到了一樁可以發大財的事,但老朱回絕這筆“買賣”。
一天上午,他正和兒子餐館吃飯,突然有一位財大氣粗的男子對他說:“你這兒子長得好,我給你五十萬,你把他送給我,辦過戶手續產生的各種費用我來承擔,以后,我絕不會虧待他。”
說完,他就拿出大沓現金下定金。老朱擺手拒絕了:“非常感謝你的美意,但是我的兒子是我朱家的根,也是我的希望,你給我再多的錢,我也不可能把他送給你。”
這位先生又說了一通,但老朱就是不答應,態度非常堅決,對方只好作罷。臨別時,他鄭重地說:“你是位好父親,這樣吧,我給你120元錢,祝你們好運。”
朱必忠說,這是他在省外向單人討到的,最多的錢。

“苦練本領變身老板按摩店內再遇良緣”
2006年,老朱帶著兒子回到了福泉老家,他同時帶回來的,還有2萬多的“收益”。
這筆錢,后來成為了他的創業“基金”。
在家里,朱必忠將兒子交給了外婆看管,然后將自己之前討到的1000多斤大米進行了分配,就獨自出門了。
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老朱來到了都勻,進了一家按摩店學習盲人按摩技術。在這里,他遇到恩師祝建吳先生。
朱必忠知道自己輸不起,沒有任何的退路,所以學得非常認真,一招一式,都反復訓練,練就了非常扎實的基本功。
他在都勻學藝半年之久,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有了收益,祝恩師對他的評價是:“你很有天分,也非常的勤奮,是我教出的最好的學生,你的技術,和我已經不相上下。”
但是,恩師這時也“翻臉”了:“像你這樣的情況,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天地,你走吧。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不要在都勻開店。”
朱必忠理解老師對他的一番苦心,也理解他的難處。就這樣,他漂泊來到了凱里,一個并不陌生城市。
凱里四小附近一家盲人按摩店收留了他。在這里,他每個月有300多元的純收益,吃住老板都包了。
幾個月后,老朱“跳槽”,來到凱里永樂路的一家按摩店,這里工資略高一些。
但對行道越來越熟悉讓他愈發不安分,他覺得到自己擁有一家按摩店的時候了。
不久,他把乞討獲得的2萬多元人民幣拿出來,在凱里中博租了一個門面,經過一番的裝修,老朱按摩店正式掛牌。
在屬于自己的按摩店,老朱既是老板,也是按摩師,他憑借過硬的技術,征服了大批的顧客。“開業一年多以后,就打開了局面,每天接待上百人,其中多數都是回頭客。”朱必忠說。
很多顧客,最終都成了他的朋友,對其事業幫助很大。比如中博的開發商佘美林先生,不僅自己來消費,還把家人都帶來了,最終,一家人還有諸多朋友,都成了老朱按摩店的鐵桿消費者。
黔東南民高的一位老師,體驗了老朱按摩的功夫后,非常贊賞,不僅常來,還常年做起了老朱按摩店的義務宣傳員,由她發出去的宣傳光碟,不計其數。
黔東南州內一些黨政領導也慕名光臨老朱按摩店,體驗之后,對朱必忠的手藝贊不絕口。
當初眼睛被灼傷之后,結發妻子離他而去,盡管朱必忠對此表示理解,但這畢竟是人生中比較悲催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以老朱按摩店為媒,朱必忠最終又找到了愛情。
老朱按摩店掛牌后,由于生意不錯,朱必忠請了一位大姐到店里做飯。經過幾年的觀察,這位大姐發現朱必忠做人處事很好,責任心強,值得托付終生,遂把自己的妹妹黃洪琴介紹給了他,就是朱必忠現在的妻子。

兩年前,他們正式結為夫妻,共同經營老朱按摩店。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朱必忠后,黃洪琴苦學按摩技術,如今她已成長為了能獨當一面的的按摩師。
人生之路的坎坎坷坷讓朱必忠深切的感受到了做人的不易,所以,在自己闖出一條路之后,他也會盡力去做一些好事。他手藝精湛,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朱必忠均不收學費。他收的第一位徒弟是來自甕安的盲人朋友熊廷軍,熊廷軍學到技術后,就留在了老朱按摩店,如今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益。盡管眼睛看不見了,但因為有了過硬的生存本領,熊廷軍仍然是家里的“頂梁柱”。
老朱按摩店的盲人按摩師黃天柱,也是朱必忠的徒弟,他憑借手藝,不僅養活了自己,他的收益也成為了家里重要的經濟來源。
據統計, 從2006年從業起至今,朱必忠收徒已達四五十人之多,他們中有正常人,也有像他一樣的盲人,學到技術之后,大多數能自食其力,少部分還在外地開店當起了老板,成為了納稅人。

前幾年,老朱按摩店所在的門面的房東要征收6.5萬元的轉讓費。而此間,朱必忠的積蓄已用于購買商品房和對老家房屋的重建,無力承擔這筆費對他來說比較“額外”的費用,他被迫搬到了凱里新華書店背面二樓上。
無論到哪里,絕大多數消費者對他都是不離不棄,但是近年來,按摩業進入了低迷時期,老朱按摩店的生意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原來每個月有七八千甚至萬把元的收益,現在減少了一半。”朱必忠說,不過在他看來,低迷是暫時的,他相信只要擁有良好的技術、誠實守信的經營態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相關鏈接:
關于盲人按摩這個行業的情況,記者從凱里殘聯了解到,整個凱里市約有30余家盲人按摩店,由于盲人按摩行業的不穩定,且人員流動性較大,目前從事盲人按摩的盲人約有80—100人,大部分盲人按摩師都是來自外地,凱里本地的按摩師只占其中10%不到。
凱里市殘聯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全市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市殘聯對欲從事按摩師的盲人免費提供技術培訓、殘疾人輔助器具以及工作服等,讓他們用自己所學技術和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助他們重燃起生活的斗志,重獲光明的人生!(圖文/本網記者 王曉 田應龍 王莉 視頻/羅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