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上周日,記者來到了凱里老街,看到這里從東門街一直延伸到西門街的主路,已經沒有人趕場了,只有門面的商店開著門。雖然是禮拜天,但路上也只有一些零散的行人,沒有了昔日的熱鬧場景,多了幾分冷清。住在老街的顧阿姨告訴記者,以前每到趕場天,這里整條街都是人,可熱鬧了。

住戶們告訴記者,現在凱里老街的主街不讓趕場了,但是水溝邊這條街還有人一些在趕場,看上去也挺熱鬧,小小的巷子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商品,來趕場的人走走停停,悠閑的挑選著心儀的物品。

記者也在這里走了一段,發現這里的商品與本地百姓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少數民族服飾,銀飾以及罐子、籮筐、農具等生產生活工具,很多東西都是在商場、超市買不到的。




離開水溝邊,記者又去了凱里老街的梁子巷,以前在這里有一個二手市場,趕場天很多人會拿一些自己用不上但又還有價值的東西到這里來賣。記者發現這個二手市場也保留了下來,但是來逛的人非常少。采訪中,不少市民也告訴記者,如今凱里老街的主街不讓趕場了,來這里的人也少了,看著趕場天逐漸消失,他們也覺得非?上。


凱里市民小陳:“趕場比較熱鬧,人比較多,趕場消失后,我會很失望、失落,因為從小都是這樣過的,突然改變有點接受不了。”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來凱里老街趕場已經成為了很多凱里人的習慣,人們習慣了周末就到這條街上走走逛逛,看看熱鬧,形成了趕場文化。如今隨著發展的需要,凱里老街基本上沒有趕場了,大家都很懷念。

如今,周末去凱里老街的人越來越少,也許再過不久,趕場這個詞就要退出凱里的歷史舞臺,很多人也在沒有了這份周末的趕場時光。許多市民告訴記者,他們希望凱里老街的趕場能保存下來,大家怎么看?(田如睿 龍炳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