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 錫秀一般是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后用金屬錫絲條繡綴于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中繡成彩色的花朵,”龍女三九向記者們介紹著。龍女三九告訴記者,現在她的訂單,多是銷往貴陽、北京、美國、法國等地,忙起來的時候,她大年三十還在跟大家一起干活,雖然很忙碌,但是現在相比過去的生活,已經好太多了。

龍女三九今年53歲,是貴州省非物傳承人,也是“中國手工坊手工藝大師”“中國繡娘形象大使”。在她的房間里,擺滿了各類制作錫秀手工藝品的證書以及獎項。

“我80年的,今年38歲,我作為一個傳承人,有責任、有義務的把錫繡代代相傳下去。錫秀也讓我走向了致富路,同時也能夠帶動周邊婦女創業就業。”在采訪過程中,王亨石介紹了自己的從業經歷,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王亨石表示:“錫繡帶給了我們很大的好處,成為我們過上好生活的好本領,今年截至目前,依靠著錫繡制作,我已經有了6-7萬元的收入,目前我想把錫繡制作成為小商品,讓它走向市場,我們現在也在采用農戶十工作坊模式,希望能帶領更多的婦女創業就業。”

在不大的房間里面,王亨石的媽媽還在專心的織著布, 絲毫不受房間外熱鬧的聲音所影響。據王亨石介紹,王媽媽沒有文化,漢語都不會,但從小一直從事錫繡工藝制作至今,現在年老了,主要是負責幫王亨石的忙,今年的年65歲她,織布、染布、種棉花、紡紗依然樣樣精通。

據記者了解,王亨石2013年成立劍河縣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經營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加工、銷售、及對周邊富余勞 動力的開發,發放繡品給閑置勞動力加工,提高群眾的收入,能帶動婦女就業30余人,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培養當 地貧困的苗族青年婦女學習苗族手工刺繡技能,通過使婦女掌握刺繡技能,制作和銷售刺繡產品,創造良好的經濟 價值,獲得自身的勞動價值,對于傳承苗族刺繡這一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