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層釘上“金釘子”歷來是國際地質生物學界競爭激烈的課題,一旦在某地確立了金釘子,該地就變成一個地層年代唯一的國際標準,對照它,便可以對應標出其他巖層的年齡,其成果不亞于奧運會金牌。此次確立的這顆“金釘子”位于劍河縣八郎村附近的烏溜——曾家崖剖面,該地巖層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地層完整,無缺失或構造變動,交通便利,擁有成為“金釘子”最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日,全球寒武系第三統暨第五階“金釘子”落戶貴州劍河新聞發布會在貴州大學舉行,貴州大學趙元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式向外界公布了這一喜訊。全球寒武系第三統也被正式命名為苗嶺統,全球寒武系第五階被正式命名為烏溜階。


劍河這顆“金釘子”的成功建立,離不開趙元龍教授及其團隊長達28年之久的研究和論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趙元龍團隊對該剖面做了巖石、生物、年代、化學、層序地層等多學科的深入研究。2002年趙元龍團隊為將該地層層位定性準確,以每20厘米劃為一層,共分為260層,并帶著當地農民一層一層采集化石,用白色瓷磚制作了剖面標識。2011年研究結果發表后,一些國外專家不相信其研究的權威性,特地跑到現場另做了一條印證剖面。







貴州大學博士楊宇寧對此表示,在過程中經歷了很多質疑、反質疑、推進、又不斷地質疑這樣的一個過程。很多人看到的兩個刻度,一是原始剖面,另一個是驗證坡面。兩個坡面都同時能證明這個方案能經得起國際的考驗,這說明他(趙元龍)做的工作確實是全世界非常領先的位置。

在采訪中趙元龍教授提到,在他多年的研究歷程中,最令他感動的是無論經歷多少年人事的變遷,當地干部群眾對科研工作的支持及這一區域的保護從未間斷,地貌三十年如一日的保存完好,這也是他堅持科研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了保存地貌完好, 當地老百姓按鄉規民約的自覺,不挖化石,不破壞化石,封山育林,保護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與其他的“金釘子”不同的是,劍河的這顆“金釘子”不僅含有豐富的三葉蟲動物群,還發育有特殊的凱里生物群,包含了10個化石門類,120多個化石屬,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甚至有申遺的希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