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中國夢”我的夢!步入新時代,同步小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是一段駐村書記的心聲,她用平凡的感動與苗寨共鳴,譜寫了為民服務的最美樂章......
回首2016年的陽春三月,來自州教育局的楊媚踏上了駐村之路,來到劍河縣養門村,這里山清水秀,民族文化濃郁,村民熱情好客,但卻道路崎嶇,信息閉塞,村民意識落后,貧窮已成為常態。

扶智當先,找準定位,探索致貧根源。駐村工作沒有浪漫記憶,只有為民服務的濃濃情懷,她想得最多的就是村里的發展,群眾的疾苦。心思細膩的她開始走村串寨,通過深度調研,發現該村外出務工300 余人,貧困人口74戶342人,低保人口64戶149人,五保戶1人,重點保障戶2人。她積極聯系州教育局工會對全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贈送相關學習用品,看望生病住院的留守兒童萬山林。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后,楊媚同志親自指導考生填報志愿,和村干一起為當年考取本科的6個大學生送上村委會獎學金。通過她的協調,北師大附中10年級的學生和家長,一對一資助了2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兒童需要關愛,老人需要關心,青年需要培養。為培養能擔起該村建設的青年骨干人才,她邀請了劍河縣第二中學教務處主任楊家智給全體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開展“七·一”座談會,對老黨員進行慰問,邀請革東鎮人武部部長周儒新到養門村給在家黨員上黨課。堅持做到每個月黨支部集中學習一次、每個黨小組集中學習一次。




俗話說:人多愁吃,人少愁力,真是“春愁耕種,秋愁收”。村民李榮勝家只有父子兩人,因家里勞動力不足,每逢春耕秋種就是父子兩最焦心的時候,她積極與劍河縣第二中學的吳文忠副校長聯系,組織學校的教職員工利用周末的時間幫助栽秧打谷,并買了部分魚苗送他喂養,解決了他一家的實際困難。

為改變村容村貌,她帶領全村開展“清潔風暴”,加強村民環保意識,制定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劃分區域,責任到人,讓村民逐步養成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好習慣。成立劍河縣養門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逐漸完善相關規章制度。目前,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要想富,先修路。養門村有兩條年久失修的“爛路”一直困擾村里多年,其中一條是從村寨門口一直到小麻栗的原凱里至三穗320國道,隸屬于臺江縣,由于國道改道,路已經無單位養護,導致路兩邊排水溝損壞、路面損毀嚴重,人車出行十分困難。“這條路是村里一組和二組近190戶人家出行的唯一道路,大家沒辦法都還是走老路,有時候車不愿走,村民出行就只有步行......”養門村支書說到。另一條是通往養門村三組(翁秀)的通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也是損壞嚴重。
每當看見村民在泥濘路行走,汽車在坑洼中顛簸,她的心里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通過多次匯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貴州省交通廳下撥了6.2公里248萬元的項目資金,解決了該村十年來的難題。并積極協調縣發改局、建筑公司共出水泥20噸,用于該村一組機耕道和通戶路的維修。

修路的資金有了,她又奔波在修建過程中的協調問題上。維修之初,楊書記帶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其他成員,聯同村兩委多次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每戶一名代表,共同協商解決修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尤其是在維修三組通組道路時,由于那里還有兩個大型采石場,運輸時重型車碾壓對道路影響極大,為解決這一問題,楊書記多次甚至連夜組織三組村民及石場老板協商解決辦法,最后決定由石場老板出資在原道路原計劃維修基礎上加厚15公分。前期問題順利解決后,為了讓村民過個好年,她又幾乎每天奔波在修路現場督促進度,解決大大小小突發情況。

以民為鏡,反觀自身。她的駐村之路,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千回百轉的浪漫橋段,但是她用執著的信念譜寫了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做了一件又一件人民群眾暖心的事,獲得大家的認同和點贊,人們都親切的叫她“我們的好書記”。(周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