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好家苑”腌湯的傳奇
腌湯,一道黔東南苗家奇特的湯鍋底料。事實上,腌湯的“腌”,民間讀音為“ān”,即安湯、奄湯、腤湯、諳湯……
聞起極臭,食之余香滿口,食欲大增。幾百年來,黔東南苗家人的生活都沒離開過腌湯,幾乎家家戶戶都制作有腌湯。

在苗家人眼中,腌湯的怪味是勾起食欲的最佳氣味,然而也正是因為這股怪味,腌湯都是自制自食,始終難端上大眾餐桌,更難登大雅之堂。
然而,在本世紀初,黔東南州黃平縣一戶農(nóng)家自制的有百年歷史基因的一壇腌湯,卻打破了苗家人自制自食的規(guī)矩,走出了家門,端上了餐館,最終成為食客們爭相品食的地道美味。


年輕的包正山是黃平好家苑腌湯大腸凱里店負責人,也是黃平“好家苑”腌湯的傳承人。追溯“好家苑”腌湯的歷史以及造就出的傳奇,包正山如數(shù)家珍。
“好家苑腌湯店已有16年歷史,而食客們吃到的腌湯,是超過100多年歷史的腌湯作‘母子’延續(xù)下來的。”包正山說,他家住凱里市大風洞鄉(xiāng)冠英村,30多年前,她的母親從黃平縣黃飄鄉(xiāng)屯上村的外婆家抱來一壇腌湯,這壇腌湯歷史超過100年。

這壇腌湯,成了包家人經(jīng)常食用的鍋底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包家人每次舀出食用后,又不斷往壇中添進新料……
轉(zhuǎn)眼到了2002年,包正山的父母帶著包正山3兄妹舉家來到黃平縣開店,同時也帶走了這壇百年歷史的“外婆腌湯”。
起初,包家人在黃平開了一爿經(jīng)營酸湯豬腳的餐飲店,食客不多,但也勉強支撐一家人的生計。
幾個月后的一天,母親拿出“外婆腌湯”,試著用大腸、牛雜等內(nèi)雜來煮食。一家人吃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腌湯與內(nèi)雜簡直是絕配,味美鮮嫩、食之不膩、余香滿口。一家人決定將腌湯端上餐桌來經(jīng)營。

最初,先叫朋友來試吃;接著,朋友帶朋友來吃;最終,臭臭的腌湯引來食客紛至沓來,候坐來食。常常出現(xiàn)店里爆棚,店外排隊等候的情況,有時一天接待食客60桌以上。
黃平“好家苑”腌湯由此應運而生,走向輝煌。16年的時間里,“好家苑”在黃平縣先后幾經(jīng)易址,后來發(fā)展成兩家店面,一家在黃平縣城貓耳頭的總店,一家在黃平學壩村的分店。
而今,“好家苑” 腌湯這塊牌子,已經(jīng)成為黃平縣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長期以來,不僅成為黃平重口味食客常光臨的去處,也成為包括凱里等周邊食客慕名常去常往的地方。


包正山說,制作腌湯的的主要食材為青菜,輔助食材為玉米、小麥、糯米、辣椒、黃豆及其它調(diào)料等。其中的主要食材青菜等,每年都是指定老家冠英村的百姓專門種植,保證只施農(nóng)家肥的綠色青菜。每年,“好家苑”僅收購青菜就超過3萬斤以上,由此也帶動了不少老家百姓脫貧致富。
如今“好家苑” 腌湯已名聲在外,包正山家制作腌湯的大缸有1000多口,每口大缸可盛裝600多斤腌湯,每缸腌湯制作出缸需耗時一年,一年后才能舀出食用,保留部分“母子”后又不斷添進新料,腌湯由此年復一年延續(xù)下去。

這之前,看準市場商機的包正山,將他家黃平“好家苑”腌湯店開到了凱里,凱里市民由此可以在家門口大快朵頤了。
還猶豫什么,小編奉上訂座電話,吃貨們趕快行動吧!
訂座電話:18685503056,13508550054。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