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開山引渠“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感動貴州干部群眾
新華網貴陽6月29日電(記者李黔渝)“我在草王壩干了三件事,引水、修路、拉電,也實現了我心中的愿望。”28日上午,在貴州省委大禮堂舉行的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上,83歲的黃大發簡短質樸的話語和他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的精神,讓在場的干部群眾深受感動。

黃大發沿著水渠巡查(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在水渠驚險處,黃大發低頭側身通過,身旁就是懸崖(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黃大發曾任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今年4月,中央宣傳部授予黃大發“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8日上午,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貴陽舉行,貴州省直機關干部、教育工委、國資委等700余人聆聽了報告。采訪過他的媒體記者、黃大發修水渠的見證人和他的親人等,飽含深情講述了黃大發的感人事跡。
“第一次采訪時上‘大發渠’,走在懸崖的邊上。我用手緊摳著石壁,渾身直冒冷汗、雙腿發軟,腳下的深淵令我頭暈眼花。當了這么多年的記者,我第一次感到恐懼。”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陳嬙說,83歲的老支書,幾乎天天都要來這里看一看,在懸崖邊行走卻如履平地,就連20多歲的小伙子都追不上,這正是老支書幾十年如一日練就的功夫。

黃大發沿著陡峭的絕壁巡查、清理水渠(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報告會上,遵義市播州區原水利局副局長黃著文、黃大發的外孫女陳燕等從不同角度,講述了黃大發不畏艱險、甘于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細節、情真意切的話語,引起強烈共鳴,贏得了在場聽眾陣陣掌聲。
“在黃老支書身上,一輩子、一條渠、一清泉,表現出他一心向黨,一心為民,心系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一心干事,一心奉公的精神。”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黨委書記張文富說,向黃大發學習,就是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立身之本,對黨忠誠,心中有民、心中有黨,努力為黨的事業而奮斗。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干部黃筱龍在報告會后對記者說,黃大發36年修一條“生命渠”,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修渠往事記載著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更激勵著我們用不忘初心的承諾,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做出新的成績。(李黔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