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原標題:大旅游“牽”著大扶貧“跑”
機槍聲,步槍聲,炮彈聲,在“作戰”的山巒上,火光閃閃,煙霧騰騰,兩支隊伍的“喊殺”聲回蕩在整個實景演出現場。
背著電臺穿過“槍林彈雨”,45歲的劉應希扮演“紅軍”這個角色很是賣力。
自遵義市加盛文化旅游公司投資1.1億元打造的《婁山關大捷》實景演出景區今年4月19日開業以來,家住匯川區板橋鎮白果村的貧困戶劉應希就當上了群眾演員。
“每個月固定工資1600元,全勤加200元,角色不同工資待遇不一樣。”劉應希說。
“每張門票168元,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公司副總經理姚帝華介紹,目前聘用的當地群眾演員有220多人,其中八成是當地的貧困村民。
去年以來,隨著婁山關景區的升級打造,總投資13.6億元的25個項目掀起了當地的旅游大開發高潮,這為當地村民特別是不少的貧困鄉親在家門口務工創造了條件。
“每天三五百塊錢的收入不成問題。”正在婁山關景區的陳列館做裝修的村民張勇說,只要肯干,有的是活路做。
為備戰遵義市第七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匯川區承辦的包括旅游公路、景區配套設施、景區景點建設的重點項目64個,總投資超過90多億元。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匯川區委書記姜世甫說,匯川區以脫貧攻堅為總抓手,借助當地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大力實施旅游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通過“大旅游”帶動“大扶貧”,讓貧困村、貧困戶在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做大旅游產業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行走在匯川各個旅游工地,火熱的場景迎面撲來,全區3萬余農民從事栽樹、種草、搬磚、運石、拌漿、砌墻等工作,更吸引了5000余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一大批人借力旅游開發東風,由“打工者”變成了“創業者”,從“貧困戶”轉身為“小老板”。
在海龍屯景區傳奇小鎮建設工地,一群四五十歲的農村婦女正在挖地植草,從春節以來半年時間,她們一直干著這樣的活兒。“每天120元,一個月有3000多元,干了4個月,收入還不錯。”家里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任正秀笑了又笑。時下,在整個景區務工的當地村民就有400多人,其中貧困戶占三分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海龍屯景區的開發以“政府+企業”的形式將海龍屯村10個村民組400戶貧困戶納入景區多業扶貧,預計投入運營后能實現整體創收800萬元,實現956人脫貧,預計每戶貧困戶增收2萬元,人均增收8368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
“旅游大開發從根本上調整了村里的產業結構,以前多數人家靠種水稻、玉米,而今從事開商鋪、辦農家樂等第三產業,曾經的省級一類貧困村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一萬多元,這就是大旅游帶動大扶貧的魅力。”海龍屯村支書記曾正權很是感慨。
“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品農家情、購農家物、干農家活。”
在遵義,匯川區是興起鄉村旅游農家樂最早的地方,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目前全區共建有鄉村旅游點12個,鄉村旅館641家,接待游客近332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20多億元,惠及農村貧困人口3.2萬人。
走進板橋鎮婁山關村金鐘人家度假山莊,一棟漂亮的別墅佇立眼前。
76歲的村民譚光榮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他家在婁山關下開鄉村旅館已有8年時間,三個兒子譚先強、譚先燦、譚先志合伙經營修起2000多平方米70余間客房,每年純收入有30多萬元。
“每到夏天,成千上萬的重慶等都市人就像‘候鳥’一樣飛來。”婁山關村委會主任葛金偉告訴記者,依托婁山關紅色旅游資源與天然的涼爽氣候,通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村里的鄉村旅游非常火爆,高峰時期開鄉村旅館和經營農家樂的村民超過300家,從業人員達1580人,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戶均創產值10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00萬元,帶動當地藤編、豆腐干等特色產品遠銷北京、重慶、貴陽等大都市,一大批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
左牽婁山關,右握海龍屯,擁抱鄉村旅游,沿著板橋—泗渡—高坪—團澤一線,這里輻射帶動10余萬鄉村人口的旅游產業帶漸成氣候。(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不僅如此,在匯川,干群同心,決戰貧困,把“大旅游”融入“大扶貧“戰略行動,全區38個貧困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659戶45013人,其中2014、2015年已脫貧4892戶19338人,2016年已脫貧1766戶6509人。當下,脫貧攻堅大比武戰鼓擂動,該區堅持以大旅游助力大增收、大合力決勝大攻堅,借迎戰遵義市第七屆旅發會之機,統籌整合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力量,凝聚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細心的遵義人驚訝地發現,昔日貴州有名的18個萬畝大壩之一的觀壩、泗渡一帶,已不再是春天菜花金黃、秋天稻谷翻浪的景象,而是被花園、果園、菜園替代;來來往往的不是“一畝三分地”農耕吆喝,而是來自四面八方城里人感受體驗鄉愁的旅游消費。
鹽菜、大頭菜、渣海椒、香蔥、巴豆、土雞蛋,一一擺在村口的橋邊,74歲的李家鳳、70歲的劉太美、73歲的郭志芬三位老人剛擺起了小攤,不一會兒就涌來了光顧的游客。
她們的身后,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泗渡鎮松杉村青林、后園“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從一個貧窮的傳統村落,興起了別園農家、鳳凰賓館、百江客棧、老地方休閑農莊等10多家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鄉村農家樂,變成了令人向往的景區。
“100元消費一天,包吃住。”巧巧農家樂的主人馮煥奎熱情地說,眼下他家的客房已有60多個重慶人訂下了。緊鄰的又一戶農家樂的主人黃明仙樂哈哈地告訴記者,平常來的游客每天有八九十人不等,周末和節假日就打擠了,有一兩百人。
端午時節,游客如織。陽光下的山村,灰瓦白墻的黔北民居,紅紅的燈籠,潺潺的仁江河,楊柳依依,清風拂面,好不愜意。正是依托于櫻花大道、牡丹園、農業觀光園的打造,這里的鄉村旅游漸漸火了起來。
不遠處,緊鄰川黔鐵路的松江苗寨也在最近開園迎客了。過了多少年窮日子的趙正發開起了羊肉粉館,“一年來下來凈賺20萬元不成問題。”因病致貧的馮發國一家,在政府的幫助下,掀掉了破爛不堪的木房,建起了有16間房間的鄉村旅館。望著從家門口呼嘯而過的火車,62歲的馮發國老人充滿希望地說:趕上了好年景啊。
提起在牡丹園景區打工的事兒,精準貧困戶張明福很開心:每天干著栽花、除草、澆水的活兒,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這個占地1500畝的賞花、休閑、養生景區,已成為遵義城區周邊最大的全境域旅游景點之一,帶動周邊村鎮第三產業發展,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將實現綜合產值5億元。
正值仲夏,位于高坪鎮仁江河畔的千果園景區又是另一番景象。
從一棵果樹到另一棵果樹,戴著草帽、手拿長鉤的農家婦女何吉碧正在忙碌,望著樹上掛滿的李子、梨子,她開心地笑了:在家門口的千果園打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有做不完的活路就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何吉碧的愛人楊進幫助公司搞生產管理,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她的大兒子楊萬輝則在果園里干護欄、砌墻、搬運貸物之類的包工,做一天有180元的收入。粗略測算,一家三個勞動力每年掙下的票子超過10萬元。
春天百花盛開,夏秋瓜果飄香,昔日的荒山坡變成3A級景區,由光勛綠色產業發展公司開發的萬畝千果園以仁江村為中心,覆蓋金塘、布政兩個村共18個村民組2013戶人家,公司每年固定用工30人,季節用工1000多人,圍繞景區開餐館、小商店、跑運輸200多家,直接帶動3個村脫貧。
眼下,休閑,旅游,度假,賞花,買果,品農家美食,像仁江村千果園這樣的農旅一體化“花海匯川”的景致正向匯川區的四面八方延伸,點、線、面組成一個個鄉村大公園,一幅幅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的新圖景正在匯川大地漸次鋪展。
數據表明,2016年,匯川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3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和45%,旅游發展綜合指數逐年攀升。今年1至4月,全區旅游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0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60億元。成千上萬的貧困鄉親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跑得更快更歡。(王其倫 朱靜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