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記鎮遠縣青溪鎮姚灣村第一書記趙雙

本網訊 “我來自農村,知道走出去的不容易,也了解農村經濟的落后,工作以后一直想再次回到基層,盡自己所能回饋農村。”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動情地說道。
2016年,黔東南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干部趙雙得知可以有再回農村、回饋基層的機會后,主動向單位請纓,要求到貧困村駐村扶貧,之后被組織選派到了鎮遠縣青溪鎮貧困村姚灣村擔任第一書記。就這樣,這位來自農村的青年,再一次回到了農村,從此與姚灣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解決最迫切的事
初到姚灣村,趙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同村干深入田間地頭,詳細了解村情民意。在入戶走訪中趙雙發現姚灣村部分村民小組由于山高路遠、路況較差,進入城鎮大部分只能靠步行。交通不便不僅導致了村民生活的困難,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村民往往存在著外出看病困難的問題,也讓大量土地出現荒廢的現象。發現此情況后,為姚灣村修路的想法在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心中扎下了根。
此后,趙雙和村干部一起努力,為村級道路建設爭取項目,積極協調社會人士提供幫助, 2016年7月高坡組和放牛場組兩條道路得以實施。同月,爭取到了姚灣村到后山小學、高坡組通組公路道路硬化項目,兩條道路總長3000米,總投資30萬元,目前項目已完工,2016年底便實現了組組通公路。這樣的變化不僅讓村民出行更為方便、安全,也激活了公路沿線的土地資源,讓許多人開始打理起荒廢多年的土地,讓村里200多畝的金秋梨也看到了希望,讓村級經濟的發展看到了方向。
同時在走訪中,趙雙還發現羅家組供電線路老化嚴重,使用的是木電桿,又在公路沿線,安全隱患較大。一心為民所想的他,第一時間與有關部門對接,使得羅家組得以實施供電線路改造項目,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辦群眾最盼望的事
與村民同吃同住的趙雙,發現村民們茶余飯后幾乎沒有休閑娛樂的空間。在走訪入戶中了解到,一直以來,姚灣村都沒有文化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大人、小孩的全部娛樂場所唯有村委會門前的一小片院壩。有時候小孩子嬉戲打鬧過頭了,竟竄入鄉間小道,有著不小的安全隱患,因此老百姓對修建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的呼聲極高。“如果有可以玩的了,飯后就可以帶著孫子出去走走,大家一起說說話。”村里的老人地說道。
了解民意后,趙雙和姚灣村兩委決議,立即將文化廣場建設列入議程,并通過多方爭取,在青溪鎮人民政府和州文廣局的大力幫助下,爭取到了近70萬元修建了文化廣場、停車場、公共廁所、垃圾池等設施。自從文化廣場動工以來,趙雙每天都會去現場看看,心里尤為舒坦,老百姓一直盼望的事情終于逐漸成型了。

做最貼心的事
趙雙駐村以來,始終把百姓事當做自家事,把群眾當自家人。剛到姚灣村時,了解到低保戶姚榮恩家,生活條件艱苦,便時時刻刻想著幫助他家改善生活。由于姚榮恩倆夫婦都患有癡呆,老婆陳阿便生活無法治理,居住房屋也比較破舊。趙雙便帶領村干部一起多方呼吁,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姚榮恩家房屋進行了修整,并購買了各種生活用品,姚榮恩家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雖然兩夫妻患有癡呆,但是看到趙雙都特別親熱,有時還要拉著趙雙去他們家吃飯,他們知道趙雙對他們的好。貧困戶姚榮輝家兩位老人都七十多歲了,兒子姚灣武又患有一級殘疾,無法同人們正常溝通交流。趙雙了解情況后,為姚華武爭取了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并鼓勵姚華武到村合作社務工獲取報酬,通過這些措施使這一家人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也在趙雙心中時刻牽掛。駐村以來,趙雙為村里老人們爭取了2萬元的愛心牛奶,爭取到了近2萬元的貧困群眾慰問金,協調了近6萬元的棉衣、棉被等物資幫助貧困群眾過冬等等。“看見了趙書記就像看到了親人,他為我們做了許多實事。”鄉親們這樣評價趙雙。
想最長遠的事
“誰希望遠離家人外出謀生,誰不希望留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讓姚灣村富起來,美起來,讓外出務工的群眾都能夠回來”。趙雙這樣激勵同步小康工作組的同志們,這也是趙雙最大的愿望。由于姚灣村自身經濟發展的限制,村里人的經濟收入歷年來主要靠外村務工,光2017年就有579人外出務工,不僅導致村里經濟發展的屏障更大,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家庭,這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近兩年,趙書記積極想點子、謀發展,在他的帶領下,姚灣村得到較大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高山葡萄,金秋梨為主的精品水果種植業和以生態養魚為主的養殖業。目前姚灣村已建成了20余畝生態養魚場,現已投入資金30余萬元,投放魚苗2萬余斤。姚灣村生態農莊正在建設中,文化廣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也在逐步投入使用,這個鎮遠縣的三級貧困村正逐步地改變著空殼村的面貌,外出的人們不斷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園,讓姚灣村不斷地富起來,美起來了。(龍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