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別人看不穿”。一個身價過千萬的青年放棄大好商機毅然選擇回農村老家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這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這個事情在磻溪鎮高壩村發生了,這位“另類”的他就是磻溪鎮高壩村支書彭再植。

彭再植,男,侗族,初中文化程度,磻溪鎮高壩村人,1976年5月9日出生,201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12月當選高壩村支書。
彭再植出身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從小家里兄弟姐妹多、勞力少,家庭生活特別困難,靠村兩委幫扶、鄰里接濟生活勉強維持,高中沒有上完就輟學外出務工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經過在進工廠、擺地攤、服裝批發、房地產等各個行業摸爬滾打,現已經是海南市一家酒店的老板,身價過千萬,日子也過得非常紅火。
力排眾議,返鄉創業
2016年1月,彭再植接到高壩村老支書的電話,支書談到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但是一直處于“空殼”狀態,貧困戶進入市場的道路不通,脫貧無望,迫切希望他返鄉幫助解決“空殼危機”,帶領村里的人脫貧致富。放下電話,他馬上就與妻子商量返鄉創業的事情,但是遭到妻子的強烈反對,甚至還以離婚要挾。周圍的親戚朋友也紛紛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幾次三番做親戚、朋友的思想工作,但都以失敗告終。

“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致富才是富,高壩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如果當時沒有大家的照顧,自己早就投胎去了!”一想到這里,彭再植再也坐不住了,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回鄉創業。
身先士卒,闖出“竹鼠養殖扶貧路”
為尋找一條群眾快速增收致富渠道,他根據本村實際,不斷掌握市場行情,多次到廣東、深圳一帶尋找商機,幾經周折,經村兩委商議后決定把發展目標投向竹鼠養殖業。竹鼠養殖產業技術含量低,飼養、管理和技術服務比較簡單,飼料主要以竹子、玉米、紅薯為主,不僅能帶動大家脫貧致富,也能促進本村農產業發展。
為做好養殖竹鼠的前期工作,彭再植隔三差五去廣州、海南、深圳等地學習竹鼠養殖先進技術,包括圈舍選址、建設、消毒以及竹鼠的飼料搭配、管理、配種、防疫等知識。他通過自己的人脈關系,很快找到了定向銷售點,并簽訂了收購合同。
2016年4月,他投資40萬元修建“劍河縣興凱隆種養殖基地”,該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圈舍900個,采購竹鼠300只。后期飼養很成功,竹鼠的存活率高達99%。
做致富的領頭雁,引領群眾共同致富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脫貧靠支部。村支書是大山深處一面旗,闖市場的“領頭雁”,奔小康的“主心骨”。2016年正值村兩委換屆之年,他被推選為村支書。他知道這是村民對他的信任,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帶頭嘗試做好示范,才能帶動本村群眾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引領廣大群眾進行產業轉型,從而加快增收致富步伐,實現“創業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創業效應。
為更好更快的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合作社經營開啟“集中+分散”養殖模式。一是集中飼養,統一管理模式。農戶入注資金,計算股份(普通股),以購買每對竹鼠苗資金的為一股,按照每對25元等額分紅,一年2次。合作社統一負責管理、飼養和技術服務,出欄后分紅,每對獲得25元紅利,按一年出欄兩次計算。如:1萬元可以買24對竹鼠,出欄后分紅每對25元,一萬元一年可收益1200元,原投入的1萬元股份不變。二是農戶散養,“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協議,農戶采購合作社的竹鼠苗,由農戶自行飼養,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待竹鼠出欄合作社負責收購。

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合作社發展的保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社不但吸引了廣大養殖戶的加入,而且讓農戶在生產中得到比分散經營更多的實惠。合作社既幫助農民解決了市場風險問題與生產風險問題,也解決了利潤所得問題。現已經有8戶和合作社簽訂合同,20戶農戶預定竹鼠苗。為確保竹鼠的順利養殖,他經常自費組織開展養殖培訓會,將養殖經驗傳授給農戶;同時,免費發放養殖技術資料和光盤。
用實際行動贏得口碑
“要不是再植,再務農10年也過不上今天這種日子”“再植那小伙子不錯,不僅有商業頭腦,還沒有私心,愿意帶動大伙一起發家致富”......村里的男女老少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每當別人夸他的時候,他都笑著說,“我是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的職責,做人不能夠忘本,忘根,我現在做的還遠遠不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加強學習,爭取能盡快打通多方銷售渠道,不斷擴大合作社規模,爭取能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刻記得自己的黨員身份,時刻不忘入黨時許下的誓言。不忘根,不忘本,勇于攻堅克難,敢于承擔重任,以實際行動做好黨員群眾脫貧攻堅的領路人,點燃了高壩村“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的希望之火,是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王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