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巡游活動分三組進行。第一組從黎平三中開始,途徑縣人武部門前(縣委)、工商行、平街腳、電信大樓、清泉路十字路口,最后到達南泉廣場;第二組從青禾家具城開始,途徑縣農業局(縣政府)、縣婦幼保健院、縣煙草局、一中后門,到達南泉廣場;第三組從東門街紅軍廣場開始,途徑縣旅發辦(人大、政協)、民勝村委會(十字路口)、厚德南泉酒店門口,到達南泉廣場。
巡游過程中,蘆笙隊方陣、侗族大歌隊方陣、學生合唱團哆耶隊、琵琶歌方陣 、祭薩·月也·侗款方陣、侗戲方陣、牛腿琴歌方陣、侗族節日展示方陣、蓮花鬧方陣、笛子歌方陣、侗族刺繡方陣、侗族武術方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方陣等十多個方陣成為活動中最大亮點。天籟般的侗族大歌剛唱罷,悠揚的琵琶歌彈唱即傳入耳膜,笛聲悠悠,侗戲連連……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在整個巡游活動,每一個方陣都在不斷地持續展示自己的精彩,讓市民和游客隨巡游隊伍盡情逐個欣賞。





黎平位于黔湘桂三省交匯的侗疆腹地,是神秘神奇的“侗鄉之都”,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這里侗文化元素最為齊全,保存最為完整,是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承載著最為集中、底蘊最厚、傳承最廣、保護最好的侗文化。
據了解,近年來黎平縣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著力搶占侗文化制高點,積極開展縣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及收集整理、申報工作,嚴格按照各項名錄的保護規劃開展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碩累累,擁有1項世界級、6項國家級、14項省級、12項州級、5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名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名州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73名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侗族同胞在巡游期間唱起了侗族大歌。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歌師傳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風習。近年來,黎平縣高度重視“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制定實施《侗族大歌保護辦法》等地方性保護法規,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不斷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工程,加強傳承隊伍建設和“侗族大歌”傳習基地建設,開辦“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骨干人才培訓班,涌現出1000多支“侗族大歌”歌隊(合唱團),使該縣的“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較好地保存和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