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坐在自家吊腳樓二樓的“美人靠”上,37歲的苗族繡娘陳琴嫻熟地飛針走線,平整的繡片上,一只美麗的蝴蝶呼之欲出。
“等圖案修好后,再鑲嵌在筆記本的封面上作為裝飾,特別漂亮。”陳琴說,當地的刺繡合作社已接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采購訂單,過不了多久,這只蝴蝶就將“飛”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工作人員的手中。
出自指尖的刺繡能登上國際舞臺,這是陳琴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以前,我們都不愿意繡,但現在姐妹們積極性都非常高。”陳琴說,幾乎每個苗家姑娘都會刺繡,以前是將繡片用來做衣服自己穿,現在刺繡成為一種商品、裝飾品、藝術品,大家又重新拾起了針線,“一到農閑,姐妹們就集中到我家來,一起繡花。”
陳琴家住季刀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的一個普通苗寨,至今保留著濃郁的苗族風情。
苗繡是苗族同胞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也是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堪稱“民族瑰寶”。
然而,長期以來,不少地區的苗族婦女守著這個“寶貝”,卻過著清貧的生活。與此同時,由于大量農村婦女外出務工,當地的“雙針繞線繡法”等一些獨特的刺繡技藝一度瀕臨失傳。
為傳承這一民族文化,同時讓農村婦女早日脫貧致富,近年來凱里市文產辦等部門,先后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實施了“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繡村寨扶持項目、“指尖上的幸福”經濟發展賦權項目等。
隨著項目的實施,“指尖上的脫貧”效果逐漸顯現。
凱里市凱棠鎮梅香苗寨是一個偏遠苗寨,寨子里一百多戶人家世代以務農為生,生活較為貧困。接受項目培訓后梅香成立了刺繡合作社,婦女們的刺繡技能得到極大提升,繡品也得到了市場認可。
據統計,一年多來,梅香苗寨刺繡合作社接到企業訂單超過40萬元,繡娘們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
“嘗到甜頭后,繡娘又回來了。”凱里市文產辦專職副主任劉睿說,通過組建繡娘刺繡合作社,采取“村寨培訓”和“集中培訓”等方式,越來越多的繡娘加入到“刺繡大軍”中。
苗繡培訓項目的實施,不僅帶動了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有效提升了當地婦女刺繡技藝水平,增強了她們對生活的信心。
為進一步夯實苗繡扶貧的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凱里市文產辦等部門還在暑假期間開展“老手工藝人向少數民族青少年傳授傳統技能”等活動。
據貴州省婦聯介紹,自2013年以來,一項名為“錦繡計劃”的活動持續關注山區貧困婦女脫貧情況。這項行動旨在通過培訓繡娘等形式,讓山區貧困婦女擁有一技之長,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據統計,截至目前,貴州“錦繡計劃”帶動全省30多萬名婦女參與特色手工產業,相關產值已超過15億元。
“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劉睿說,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創新、升級,促進本地民族文化產品與國際接軌,讓更多產品走向世界。(劉茁卉 楊洪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