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中葉,我舅媽家住在旁海,舅舅英年早逝,舅媽帶著幾個孩子辛苦度曰。我家住在凱里,與舅媽家走動頻繁。每逢暑假,我就要去舅媽家住些時日。凱里去旁海約六、七十里路,山路崎嶇,班車不是每天有,舅媽便聯(lián)系好船,讓我坐船走。
那時正值初夏,蟬鳴鳥倦,青春年少瘦瘦高高的扎著兩個小辨的我,從清水江處于凱里市的龍頭河某個角落堤岸處出發(fā),如乳燕般悄落于一葉小舟里。兩個艄公劃櫓搖漿,艄公高喊;坐好了!開!開船了!如此這般,便開始了我的旁海之旅。
我坐在小船里,一會兒撩撥河水洗手洗臉,一會兒又坐在船沿邊,把腳伸進(jìn)水里,嬉水游玩。艄公見狀善意提醒,別掉進(jìn)水里,我總是莞爾一笑,不予理會。我時常定晴去尋覓河里的小水泡,看看是否能發(fā)現(xiàn)魚兒。偶爾聽到異乎尋常的聲音,便會聚精會神地順著這聲音去探個究竟。每每總不會失望,河邊的土坎、巖角的草叢里總是:"嗚"的一聲,便有羽翼彩艷的野鴨,素衣麻布的野鳥從綿密的雜樹林中飛出,掠過河面,直上云霄。坐久了總會有些困倦,就在迷糊之時,只聽得"撲咚",撲咚"聲響,只見前方處有大魚躍出水面,還來不及細(xì)看,魚兒又潛入水底,讓我好生遺憾。

艄公過淺灘時會下來拉纖,嘿喲嘿喲的號子聲,有時亦會驚擾了淺灘上懶睡的長腳長喙的飛鳥,撲哧撲哧,群起而飛,如若李清照筆下的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唯美而又壯觀。
旁海沿途的山也是極美的。是那種大自然之美,參差錯落之美!雜樹茅草延綿不斷。不經(jīng)意間蒼綠中驀然出現(xiàn)一蓬蓬的野刺梨花,雪白如玉,奪人眼球。總覺它是孩童稚嫩的臉,少女身上的裙。讓我驚呼的是長在巖邊的咉山紅!紅的夭夭灼灼,紅的如火如荼!郁郁蔥蔥地簇?fù)碓谝黄穑瑹崃叶掷寺?更讓我不能自己的是長在低洼處的三、五,幾十顆的燈籠花,花蕊吐舌,花面卷曲,像極了紙糊的燈籠。美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很想下船釆摘,擁她入懷。有時我會嗅到一陣芳香,那是野蘭花的味道!也是我的最愛!在我的眼里,她就是崔護(hù)筆下的欄柵里開門而出的山野質(zhì)樸少女,婉約曼妙,人面與桃花相映成畫。
旁海的碼頭由青石板壘起而成,拾階而上才到街上。河對面是一處寬長的淺灘。夏日里魚碼頭熱鬧非凡。賣魚的買魚的是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賣魚人頭戴斗笠,赤腳挽褲站在淺水里,把一些角角魚、躥條魚、黃辣丁串成串壓在青石板下,與人交易好后才從水中拎出魚兒。小魚兒雖然被束縛,但拎出來依然活蹦亂跳,煞是叫人歡喜。還有甲魚,大大小小的,被買主用竹籠圈了,放在青石板的淺水里,也很悠然自得的懶散的爬來爬去。讓人流連忘返。周邊的凱里人、灣水人、翁項人甚至在谷隴修鐵路的知青、工人師傅也會慕名前去買魚。旁海的魚因在清水江常年生長,全然沒有魚腥味,而是肉質(zhì)緊實鮮美,賣相俊俏,身形窈窕。不像江南的魚多是大肚子,里邊一包籽。大魚則是要遭人圍觀和議論的。好事之人會問魚主:這魚是從何處捕到的?是網(wǎng)捕的還是釣到的?幾斤幾兩等等?魚主便十分得意,娓娓道來。這大魚被竹篾牢牢的瑣住腮,深壓于幾塊大石板下,游弋于水中幾米遠(yuǎn),直到被人買去,才將其拉上岸來,圍觀的人此時才肯散去。一年我舅媽送我家一條大魚,因為怕魚死,就用粗麻繩穿了腮,掛在船下的水里,誰知到了凱里,魚兒早己不見蹤影。讓我好生沮喪心疼幾天。碼頭的左邊是一道高高的堤岸坎,坎的上面有一座很大的水車碾房,日夜輪轉(zhuǎn),不停不歇。在悶熱的午后,有人戴著斗笠抽著旱煙,坐在堤岸坎上垂釣。一天下來有些小貓魚在竹筐里鱗光閃閃。碼頭的右邊則是一條長長的土坎,坎上筆直的柚子樹與隴間的蠶豆苗、青菜遙相呼應(yīng),全然是陶淵明筆下的鄉(xiāng)野風(fēng)情。每逢我假期結(jié)束,舅媽便叫表哥找了一根長長的竹竿,在竹竿上方劈開一個口,做成一個活動的夾,我便和表姐、表哥一起去摘柚子。竹夾夾在橙黃的柚子上方,找著它的蒂,用力一扭,柚子便衰衰的掉下樹來,我們蜂擁而上,喜不自禁。然后用竹篾將柚子穿成串,掛在肩上心滿意足回家。其實這柚子又酸又澀,但摘柚子的過程卻十分的美妙和充滿了無邪的童趣。這一情景永遠(yuǎn)定格在我的心里,是我固執(zhí)的念想,想到它我依然會啞然失笑。

我小時很會來事,嘴甜眼尖,看到舅媽在灶間煮篜子飯,便從房后摘來胭脂花、指甲花。一邊把胭脂花黑色的籽拉開,把花朵順勢拉長掛在耳后,當(dāng)作耳環(huán),一邊搓揉指甲花紫色的汁水,把手指手掌染得緋紅。一邊將身體斜靠在木柱上,有一句沒一句和舅媽聊天。舅媽這時便把米湯盛出一碗用紅糖拌了給我吃。夜晚舅媽叫我踩在一張牛皮紙上,畫我的鞋樣,隔天她就會在昏暗的燈光下納鞋底。我就陪著,忍不住了還躍躍欲試。但我總是劍走偏鋒,不得要領(lǐng),舅媽這才趕我去睡覺,假期結(jié)束,我包里有舅媽做的幾雙新鞋,有一串苦澀的柚子,有一條大魚,總是志得意滿。
旁海其實最美的是河對岸!白天女人們喜歡在淺灘上洗衣服。洗好衣服和被子,就鋪在鵝卵石上,用石頭壓在四邊,衣服很快便干了。我表姐就喜歡去河對面洗衣服,因為在等衣服干的同時,可以和同伴擺龍門陣,吃瓜籽。
夜晚涼風(fēng)習(xí)習(xí),馬燈在船頭上燈影斑駁,艄公也不肯歇息。來回穿梭運送兩岸的過河人。河兩岸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會出來對歌,成雙成對搖馬郎。苗族的情歌深情而又悠長,尾音拖曳婉轉(zhuǎn)動聽。我聽不懂就問表姐,表姐就一句句解說翻譯。無非是:“妹啊,你長的像朵刺梨花,你肯不肯下嫁到我家”?“哥啊!嫁來你家,你要對我好,沒好我就跑回家”。“妹啊!你嫁我家要良心好,砍柴煮飯生娃娃”。“哥啊!砍柴煮飯我都會,服侍爹媽還生娃娃”。或是年長的人起個頭,大家就圍繞這個主題而一問一答,附表心跡。那情景頗有詩經(jīng)里《鄭風(fēng),溱洧》三月三的意境,樂而不淫,狂而不亂,。是調(diào)情與粗野,率直與任性,陰陽茍合,一切均在情理之中。旁海河對岸還是蘆笙節(jié)的聚集地。至今我還認(rèn)為這里應(yīng)該是蘆笙節(jié)的發(fā)源地。蘆笙節(jié)當(dāng)天的一大早,男人們就身著臘染的新裝,懷抱金色的蘆笙早早的來到這里。雖然姑娘們未到,鳳求凰的試探情調(diào)卻已低聲吹起。姑娘們矜持,慢心在家梳妝打扮,待到太陽升起,銀飾叮鐺,裙釵揺曳,婀娜曼妙的珊珊來遲。這時蘆笙高吭,群情激奮,待一埸大戲落幕,來年重游,一些青年男女已成人夫人婦。
我記得河對岸寨子里的坡上有一教堂,教堂里有一位意大利的傳教士。傳教士二十幾歲來中國,八十幾歲離世,終生都未離開旁海。此傳教士對寨子里的人影響很大,但凡寨子里有人離世,都要請他來祈禱。人們將棺木置于寨中平坦處,全寨人盛裝出席,瑣吶婉轉(zhuǎn)低吟,人們表情平靜,不悲不喜。圍著棺木就著遘火唱歌跳舞,要停放三天后才將棺木入殮,全然沒有想像中的悲痛。這得益于傳教士的教化,使寨中人頗有視死如視生的古人風(fēng)范,這也讓我記憶深刻。

前年我省親因事從旁海經(jīng)過,我驀然發(fā)現(xiàn)那些年的旁海早已蕩然無存,面目全非。昔日清秀、富庶的旁海,已蛻變成老嫗。河水萎縮成了小溪,大片大片的鵝卵石成了河灘上的主角。淺淺的河水緩緩的流著,仿佛如訴如泣。一陣傷感襲來,頓時無語。此刻我想起了兩句詩:“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少年不懂詩之味,等到懂時已滄桑……”兩句詩雖然與旁海的主題不相符,前一句是寫給唯一的戀人,后一句是寫的領(lǐng)悟,但我卻生生的將其套用。在我心中那些年的旁海就是我的初戀!甜蜜而又濃情,專注而又唯一!可惜她與我一樣,兩滄桑,老入暮。當(dāng)晚,我做了一個離奇的夢,夢見旁海水滿溢,歡快的流向遠(yuǎn)方,魚兒、蝦兒在水中自由呼吸,兩岸清山依舊,我依然年輕。(席虹)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