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正如泰國副總理巴津在第九屆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式致辭中所說:“教育交流周已經成為亞洲教育創新和技術合作的重要交流平臺,成為中國與東盟深化人文領域合作的重要開放平臺。”
經過九年歷程,“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開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和特色品牌,在促進雙方教育、人文交流的同時,努力拓展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經貿合作,不僅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搭建了更寬闊的平臺,還為中國與東盟全面深化合作、建立友好互信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注入了新的實質內容。
自2008年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該活動已吸引了來自中國及東盟國家的參會者萬余人次,參會學校及教育機構2000多所,成功簽署1000多份多邊、雙邊教育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協議簽署方覆蓋東盟10國,協議層次涉及高等、中等教育,協議內容涵蓋大中學生交流、教師交流、科研合作、圖書及體育器材贈送、教師互派任教等各個方面。
借助“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這樣一個平臺和機制,通過人才交流與教育交流,中國與東盟在非政治和非經濟關系方面的互相了解和互信得以深化,使得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厚的社會和人文根基。
連續九屆交流周在貴州舉辦,偏居西南一隅的山地省,打開山門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開放形象。
貴州省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積極與國(境)外學校及教育機構建立聯系、引進優質海外教育資源,不斷拓展交流、加強合作,國際化辦學水平穩步提升。目前共有專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3個,辦學層次涵蓋專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2013年,貴州省設立“貴州省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并在第六屆東盟周開幕式上為東盟留學生頒發了“貴州省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暨東盟留學生專項獎學金”,向世界展示了貴州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氣度,以及后發趕超的決心和勇氣。
通過不斷發展,貴州省實現國家、省級、校級外國留學生獎學金資助聯動機制,形成了完善的“中國政府獎學金-貴州省級獎學金-高校校級獎學金”三級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體系,實現了長、短期交流學習相結合與進修生、本(專)科及碩士學歷生全覆蓋的良好勢頭。更多外國學生來黔交流學習,“十二五”期間,來黔留學生達2700人次。
與此同時,貴州省還積極爭取教育部支持,大力實施國家、地方及單位公派出國(境)長短期交流學習項目,啟動實施了貴州省“千人留學計劃”項目,在全省高校選派在讀學生赴海外交流學習,派出人數逐年增多。據統計,5年共派出2500余人次,比“十一五”期間的370人次增長了575.6%。其中,2015年派往東盟國家長短期交流學習學生數為550人次,占當年總人數的58.3%。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中受益,他們不僅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在國際視野拓展和跨文化體驗中增長見識、豐富人生。
從2009年開始,貴州對外漢語教師選派實現了零的突破,共選派300余名優秀漢語教師和志愿者赴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和美國、尼泊爾地區從事漢語對外推廣工作,不斷宣傳貴州,擴大貴州教育對外開放。
時至今日,以東盟教育交流周為平臺,以高校合作為發端,貴州教育對外開放已經從高等教育延伸到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學生流動、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青少年交流……在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貴州教育博采眾長、優勢互補,逐漸走向改革開放的更前沿。(王雨 羅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