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清末民初,在貴州活躍著一位著名詩人、慈善家、佛學大師了塵大和尚,民間流傳著關于了塵大師的諸多傳說故事,地方史志也有粗略記載,研究學者也有一些著述。然而,學界都只知道了塵大師是貴陽翁井人,但究竟他出生于貴陽翁井何地?
昨日,貴陽青年學者、青年作家衛功立先生向媒體透露,通過他多年的研究和尋訪考證,大量證據證實了塵大師故里就是現今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鎮翁井村一組,即古代的三教寺旁。
三年來潛心研究了塵大師
據史料記載,了塵大師出生于貴陽翁井。但翁井是個大地名,多年來學界專家學者經過多方尋訪,均未查詢到了塵大師具體故里所在。
三年前,生長于翁井村的衛功立先生,決定在其從事的教育工作之余,潛心研究了塵大師及其文化學說,并下決心要查找到了塵大師的具體出生地。然而,史料留下來的唯一線索就有一個翁井,此外并無其他記載和線索,這給衛功立的尋訪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于是,衛功立查找了大量的地方志,希望從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線索。
有一次,衛功立在《貴陽府志》中看到一條記載,稱貴筑縣南隅里有座三教寺,始建于明末,數百年香火旺盛,方圓幾十里信教群眾都到這里禮佛,經三百多年歷史滄桑,香火不絕。衛功立立即聯想到,小時候他就讀的翁井小學(現為翁井幼兒園),就是把三教寺拆掉后改建而成的,還經常聽到長輩說三教寺存在時香火旺盛。
貴筑縣南隅里、三教寺、了塵大師,這些線索之間是不是有某些關聯呢?于是,衛功立就從三教寺遺址(現為翁井幼兒園)一帶著手開始考察。
證實了塵大師原名張園洲
通過尋訪,衛功立了解到,三教寺遺址附近一帶從明代開始就居住著張氏、衛氏兩大望族。通過大量走訪調查和對兩家族譜的深入研究,衛功立證實了了塵大師就是當地張氏族人。只是在外人看來,大家都不知道了塵大師就是現在當地張氏族人的先輩。而在張氏族人中,也沒有人知道了塵大師在后世文化界、佛學界如此備受后人推崇。
此外,衛功立在張氏族譜中發現了了塵大師的出生線索。大清道光辛亥年二月初七寅時,天尚未放光,翁井寨中張起倫的夫人郭氏生了個公子,取名為張園洲,即后來的了塵大師。
通過進一步尋訪,衛功立還獲知了一條重要佐證。在了塵大師的第三代侄孫家里,如今還保存有一幅完好的了塵大師法像。通過翁井村黨支部書記黃國華的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了了塵大師的這幅法像,并將其拿到了塵大師曾住持過的平壩高峰寺廟中留存法像相印證,兩幅法像完全相同。
通過大量證據考證,證實了塵故里就是現今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鎮翁井村一組,即古代的三教寺(現為翁井幼兒園)旁。
曾被大家推為賑災統領
在民間,如今還流傳著很多關于了塵大師的很多美好故事。出生于三教寺旁的張園洲,從小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十五歲時離家出走,在四川西會館碧峰長老門下剃度,法名了塵。
據衛功立研究發現,了塵從四川返回貴州后,云游全省弘揚佛學。光緒庚子、辛丑兩年貴陽連遭天災,貴陽城中鄉紳富賈熬粥賑災,找不到一個能夠支持此項義舉的人,于是大家進行公推,了塵和另外一位高僧原知被大家推為賑災統領。這兩位和尚受命以來,任勞任怨,得到滿城紳士的尊重,也得到滿城百姓的愛戴。而后的十幾年,貴陽城中凡是有大的善舉,都是兩位高僧主持。后來原知和尚圓寂,主持善舉的事情都落到了了塵一個人身上。
光緒辛亥年,安順府所屬一隅山民遍種鴉片,安順知府欲派兵征剿禁絕。了塵聽說此事后心懷惻隱,面見安順知府,愿意只身入山勸說山民自行鏟除鴉片,如果勸說不成被山民所殺,知府再派兵征剿不遲。知府知道了塵在貴陽的威望,便同意暫不用兵,請了塵入山規勸。了塵只身入山,竭力勸說開導,最終感化山民自行鏟除了鴉片,免除了一場生靈涂炭。
翁井村打造“詩僧故里”
“我之所以要研究了塵文化,是因為當今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塵大和尚的功德和佛學、文學地位,了塵大師的種種情懷,能夠影響后世并成為后人榜樣標桿,這就是貴州鄉賢文化的靈魂。”衛功立說。
據悉,翁井村生態植被良好,古文化遺存豐富。全村森林覆蓋率65%,現今還保留著許多百年古樹;古代土法織布、蠟染、刺繡等仍然傳承下來;當地山上古生物化石眾多;三教寺歷史遺跡尚存等等。
據翁井村黨支部書記黃國華介紹,當地將抓住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機遇,依托當地現有資源,開發“了塵禪茶”、“了塵禪酒”、“了塵禪糕”、“了塵禪果”、“了塵禪菜”、“了塵禪宴”等農特產品和文化品牌,弘揚了塵文化,打造“詩僧故里”。
作者:賈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