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鎮寧江龍茅草村有一棵百年老茶樹,據說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那里時,生病的紅軍戰士喝了老茶樹的茶,就好了。這里的人至今還在傳唱講述這個故事的兒歌。”4月16日,讀者蕭先生向貴州都市報記者報料,記者隨即趕往當地探訪。

“紅軍茶”童謠已傳頌81年
“磨石山的水,磨石沙的坡,濕土大霧浪風關坡。浪風關坡坡茶樹多……”在茅草村浪風關組山路上,3名上山摘茶葉的小朋友為記者唱起了這首童謠。
“歌里面說的是乙亥年春,就是1935年春,這首歌在這個寨子里傳唱了81年了。”茅草村副主任楊友明告訴記者,《鎮寧縣志·前事志》對紅軍長征經過當地有記載。“過去聽老人們講,紅軍走了不久,有位秀才聽說畢家夫婦煨茶給拉肚子的紅軍戰士喝,治好了戰士的病,就編了這首歌,一直唱到現在。”
百歲老人:曾為紅軍煨茶湯
今年100歲的張明富老人對當年和紅軍的接觸記憶猶新。
“那年(1935年)我19歲,那天,我去地頭,遠遠看見一大堆穿軍裝的人在老老地(當地小地名)歇腳,從木郎壩那邊還有好多好多排起隊朝老老地走過來。”張明富老人說,當時寨上的畢華先大叔在那里的地里面干農活,他老婆畢劉氏用罐罐煨茶送去給他喝。
“那些當兵的,可能路走遠了,看上去一個個不得精神。”老人說,當時還有幾個拉肚子的兵,畢華先夫婦看這些人面善,就招呼他們喝茶。“那個罐罐裝不了好多茶,幾碗就見底了。”“我們這里的茶做得藥哦。”老人講,那些當兵的告訴畢華先他們是窮人的部隊,是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畢華先聽后趕緊讓他跑回寨子,叫人搬鍋扛柴去老老地,煨茶給那些歇腳的紅軍喝。
“那天,我們寨上男男女女10多個人,煨了大半天的茶。硬是有幾千人得喝哦,那幾個拉肚子的兵喝了茶沒多久也不鬧肚子了。”老人講,那天他從寨上挑水去老老地就不少于10趟,寨上人家的茶葉全部都用完了。當時有個大官模樣的和畢華先大叔握手,還給了他兩塊大洋,說是感謝寨上的父老鄉親。后來寨上人用那兩塊大洋買來好多茶苗栽在附近的山上和房前屋后,大家把這些茶樹叫“紅軍茶”。
“浪風關茶水可做藥,退熱退燒退病魔,通氣通便拉稀藥;乙亥年春紅軍過,爬山過水病號多,人馬休整老茶坡,畢家夫婦茶煨藥……”老人意猶未盡給記者唱起屬于他們寨子的童謠。
“紅軍茶”已編號進行保護
“老人們說的‘紅軍茶’一共有261株,我們已經全部編號保護。”貴州瑜鴻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紅軍當時喝的是兩株百年古茶樹的茶葉。“最老的那一棵茶樹根部徑圍近1米,樹冠4平方米,估測樹齡200年以上。”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這株百年古茶樹。這棵老茶樹為叢生,由21根枝條組成,最高的枝條大約有2米,最矮的枝條也在150厘米以上。由于茶樹周邊灌木包圍,為老茶樹的生長營造了一個獨特的小氣候。記者發現,每根枝條都已經冒出新芽,葉面肥厚、芽頭粗壯。
“這是‘團葉’茶種,這個茶種目前很稀少,就只有我們這一帶比較多,葉肉比較厚實,茶多酚含量特別高,做成干茶看上去油黑油黑的,但回味特別甘甜。”村民稱,當地現正著手開發“紅軍茶”系列產品,以讓更多人知道紅軍長征時在浪風關與老輩人之間的那段“魚水情緣”。
作者:張光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