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昨日,《2016貴州省人才需求白皮書》發布。白皮書根據貴州省人才信息管理系統,采集到全省各地、各單位需求崗位共5561個,需求人數共16341人。其中: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業分別為大教育科研、大健康醫療及正在蓬勃發展的大數據信息產業。
據悉,白皮書由第四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組委會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并編制完成。分別按照領域及產業(行業)、學歷、專業、區域領域以及引進方式進行數據分析及整理,為求職人員提供多維度的擇業就業參考。
領域:大教育、大健康、大數據需求量居前三
按照領域及產業(行業)類別劃分,白皮書包含了17類產業(行業),分別是大數據信息產業、大健康醫療產業、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金融、商務服務業、工業、化工、環境工程、交通運輸、教育科研、能源、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食品、文化傳媒、以及其他行業。
根據數據統計,大教育科研、大健康醫療、大數據信息產業人才需求量居前三。
教育科研:該行業共需求1347人,占需求總人數的24.22%。其中,師范類專業所需人數占比最高,而與學校相關的財務以及醫療方面也有明顯需求,學歷要求大部分為碩士及以上。
大健康醫療產業:該行業共需求1104人,占需求總人數的19.85%。學歷要求大部分居于碩士及以上。
大數據信息產業:該行業共需求447人,占需求總人數的8.03%。網絡工程師、計算機開發設計、業務管理人員崗位占比較重,人才需求以本科及以上學歷為主。
此外,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共需求125人,占需求總人數的2.24%;文化旅游共需求127人,占需求總人數的2.28%;新型建筑建材共需求226人,占需求總人數的4.06%;金融行業共需求315人,占需求總人數的5.66%;商業服務業共需求112人,占需求總人數的2.01%;工業共需求216人,占需求總人數的3.88%;化工行業共需求11人,占需求總人數的0.19%;環境工程共需求44人,占需求總人數的0.79%;交通運輸共需求76人,占需求總人數的1.37%;能源行業共需求191人,占需求總人數的3.43%;食品業共需求48人,占需求總人數的0.86%;文化傳媒共需求98人,占需求總人數的1.76%。專業技術性人才崗位需求較大;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共需求13人,占需求總人數的0.23%;其他行業共需求1059人,占需求總人數的19.04%。
學歷:本科及大專以上學歷需求量最多
經過分析,我省人才需求呈金字塔結構。越往塔底需求人數越多,其中本科及大專以上學歷需求量最多。
白皮書顯示:博士人才共需求1226人,占需求總人數的9.52%。其中,以醫學類、教育類、工程技術類、金融財會類以及管理類等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居多,而電子信息類以及農林牧漁類相關專業的需求也較為明顯。
碩士及以上人才共需求4822人,占需求總人數的37.45%。其中,以醫學類人才需求量居多,工程技術類、教育類、金融類以及工商管理類幾大專業類別也有明顯需求。緊缺急需人才(大本及以下)共需求6826人,是按學歷劃分類別中需求人數最多的一類,占需求總人數的53.02%。其中,本科及以上類別人才居多,大專或以下需求量相對較低。
區域:貴陽市人才需求總量占全省的34.20%
人才需求按地區劃分主要是以我省九市州及貴安新區為依據來劃分,具體劃分結果如下:
貴陽市人才需求總量為5588人,占需求總量的34.20%。
遵義市人才需求的總量為1773人,占人才需求總量的10.85%。
黔西南州人才需求的總量為1216人,占需求總量的7.44%。
六盤水市人才需求的總量為1121人,占需求量的6.86%。
黔南州人才需求的總量為957人,占需求總量的5.86%。
黔東南州人才需求的總量為946人,占需求總量的5.80%.。
畢節市人才需求的總量為784人,占需求總量的4.80%。
銅仁市人才需求的總量為640人,占需求總量的3.91%。
安順市人才需求的總量為527人,占需求總量的3.22%。
貴安新區人才需求的總量為55人,占需求總量的0.33%。
除此之外,省直單位的人才需求總量為2834人,占人才需求總量的17.34%,增長幅度最大。
引進:貴州需全職人才15810人
我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引才形式主要采取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兩種方式,誠邀海內外各類高層人才來黔考察交流。
白皮書顯示,我省需求全職引進所需人才總量為15810人,占引才方式總類的96.75%。我省各企事業單位將以直接聘用全職員工方式引進人才。
柔性引進所需總量為487人,占引才方式總類的2.98%。
此外,其他所需總量為100人(包含合作、兼職、面議等),占引才方式總類的0.61%。
作者:胡流冰川 胡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