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中新社記者前往重慶自然博物館,探訪一位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和恐龍40年的“不解之緣”。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萬余平方米的展廳里,大型恐龍骨架以及數百件恐龍骨骼、牙齒、恐龍蛋及蛋巢、腳印化石標本整齊排列展出。這些,都出自朱松林及其團隊之手,“每一個化石標本,都有一個關于恐龍的故事。”
重慶是中國最早開始研究恐龍化石的地區之一。“在(上世紀)70年代初,重慶(區域)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朱松林告訴中新社記者,除了中國科學院無脊椎動物研究所外,重慶做恐龍化石研究在全國是非常早的。
由于父親在重慶市博物館任職,朱松林從小就“長”在博物館里。“其他小孩小時候是耍玩具,我小時候就是‘耍’博物館里的各種動物骨骼。”朱松林說,自己與恐龍的緣分,也許在那個時候就“埋下了”。
從1977年參加工作到今年準備退休,40年里,朱松林帶著自己的團隊修復裝架了超過200具恐龍骨架。“這40年,我就給恐龍化石做了三件事:發掘、修復、展示。”朱松林用3個詞,總結自己與恐龍結緣的40年,“準確地說,我是恐龍化石的野外發掘師、室內修復師、陳列展示師。”
“恐龍化石修復不是簡單的‘地里挖出來,骨架裝上去’。”朱松林一邊解釋自己的工作,一邊指著正在清理的恐龍化石說,一具耗時半年修復的恐龍化石,裝架只需要幾天,但清理和修復化石卻耗時超過5個月。
“發掘是修復恐龍化石的基礎。但接下來的清理和修復,才是最重要也最枯燥的部分。”和恐龍“打交道”的40年里,朱松林有一半時間都花在清理和修復化石上。
“清理和修復時,我就是‘石匠’,要用手錘和鐵鍬一錘一錘地把圍巖敲掉。在遇到細小的骨骼和頭骨時,更要慎之又慎。”朱松林說,除了清除圍巖,對于有缺失和損壞的化石,還需要進行修補。
“恐龍化石在發掘時,頭骨、頸骨、尾骨等缺失情況常有發生。這個時候,就需要修復師依照對恐龍種類的了解,進行‘補全’。”朱松林說,如果找不到原來的化石,就需要制作模型,用石膏復原,然后使用固體顆粒膠,對化石進行加固。“整個過程短則半年,長則兩到三年。”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展廳里,朱松林指著一塊80x40公分的石頭告訴記者,這塊石頭上面“鑲嵌”了近300塊恐龍骨頭,最小的兩毫米都不到,“光是清理就花了半年時間,整個修復過程用了近兩年。”
“化石的清理和修復是需要長時間集中精力并且重復性很強的工作。很多人會因為枯燥并且(物質)回報不高而放棄。”朱松林說,在重慶從事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的技師目前有7名,由于比較辛苦且收入不高,很多人都轉行了。
“我能堅持這么多年,還是因為興趣在恐龍身上。”朱松林坦言,在每天的修復中,發現不一樣的恐龍,就是自己最大的樂趣,“每個恐龍化石后面,都有一段未知的故事。研究它們,和它們‘對話’,是一種樂趣。”
“這些化石,每一塊都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禮物。”年底即將退休的朱松林說,“我希望能有真正喜歡恐龍的年輕人,守住枯燥和寂寞,把這個工作好好做下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