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要是見死都不救,那還算是好人嗎?所以只要看到了,還能游得動,我肯定會救的。”談起自己連續(xù)多年救人的壯舉,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段意花淡淡地說道。
今年50歲的段意花是湖南益陽水文站的一名值守員,17年來,他們一家已在江水中挽救了50多名落水者,被當?shù)厝朔Q作“躉船上的救命人家”。
“1999年丈夫被調(diào)到桃江水文站工作,我在水文局照顧下成為益陽水文站的臨時工,負責看護躉船及水文設(shè)備。”段意花說,因與丈夫分居兩地,為防備夜間盜竊的小偷,她便把家安頓在躉船上。
離躉船停靠的資江上游300多米處,就是資江大橋,每年總會有不少想不開的輕生者從這里跳下,段意花至今仍清楚記得第一次救人的場景。
“那個女孩因為丈夫嗜賭,沖動之下便跳江輕生。”段意花說,在初春的深夜,已經(jīng)入睡的她突然被船上狗吠聲驚醒,伴隨而來的還有急切的呼救聲。她立刻翻身起床,借著手電筒和橋上路燈的光亮成功將落水者救起。第二天,女子丈夫帶著孩子來謝恩,發(fā)誓戒賭。
從那以后,段意花一次又一次劃著小船救起輕生者。但剛開始,家里人都反對段意花去江里救人。“我總說她一個女的,力氣不大,有些輕生者可能會把她也拉下去了,可是她不聽,還是去了。”丈夫李國慶說,水中救人太危險,他怕妻子遇到危險。
2013年,李國慶被調(diào)回益陽,夫妻倆開始一起工作。有一次遇到女子投江自盡時,李國慶也本能地跟著妻子前去展開救援。“在救人的時候根本來不及考慮自己的安全,只有在救完之后,才會思考。”李國慶說,現(xiàn)在夫妻倆經(jīng)常交流經(jīng)驗,提醒對方注意安全。
“那些落水的、跳橋的,大部分都是他們兩口子救的。”住在躉船附近的70歲老人羅水明說,段意花夫妻倆就像資江的“守護神”,守護著這一段江畔。
每年暑假,很多小孩愛來江邊嬉戲,為防止小孩溺水,段意花在船上準備了幾根一端帶有套索的特制竹竿,頂著烈日在船頭張望,不時清點人數(shù)。
“他們一家都很熱心,不管熟人生人,看到就會過來幫忙。”常來江邊洗衣服的蔡愛珍老人,說起段意花不停地“點贊”。“東西掉水里都幫忙來撿,就怕有人下水、摔跤。”
段意花并不是專門的救生員,但她把守護江邊當做自己的一種使命。可讓段意花覺得郁悶的是,一些落水者被救起后,還會責怪她。
“不能跟這些情緒激動的人計較,勸他們凡事看開點,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段意花說,把人從水里撈起來后,她還會告訴他們生命只有一次,活著就有希望。
“我能體會落水的恐懼。”段意花說,自己從小跟父母在江邊放木排打魚,5歲那年曾不小心掉到河里,“如果關(guān)鍵的時刻沒人拉你一把,就永遠看不到藍藍的天了”。
“她很熱情、勤奮,我們私下都叫她‘花姑娘’。”益陽市水文局局長汪翔說,面對被救者的冷言冷語,段意花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救人,而且守船盡心盡責。
段意花救人不求回報,多次謝絕了別人的酬金,但其實她家很缺錢。17年來,段意花平均月工資只有300元。
1991年,段意花5歲的兒子李健被玻璃劃破左眼,做完手術(shù)欠下1萬多元外債。為了還債,李國慶貸款買了輛翻斗車跑運輸,結(jié)果又因包工頭跑了虧損6萬多元。
如此艱苦的情況,段意花夫妻倆沒有放棄,省吃儉用17年,不僅還完了所有的債務(wù),還在岸上購買了住房。到了該享福的年紀,段意花卻帶著91歲的母親,陪伴丈夫堅守在躉船上。
“我舍不得這條船,舍不得這條河。”段意花說,從小在資江上長大,撈魚、游泳、看水鳥,生活很有味兒。“守船、救人和孝敬母親,我一樣都放不下。”
作者:付敬懿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