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青溪鎮大塘村江光組殘疾人張福元創業記
本網訊 2007年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使他喪失了腰部以下所有的功能——高位截癱,從此輪椅就伴隨著他。但他沒有被命運扼殺,他仍有自己的夢想。他堅信自己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張福元,男,48歲,家住青溪鎮大塘村江光組,身材并不高大的他,車禍前,他是江光組的組長,也是一個很有熱心場的年輕人,為寨上年輕人結婚在幫忙途中一場意外車禍從天而降,他成了一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作為家里頂梁柱一下失去了經濟來源,家有兩個孩子要讀書,新修的房子還欠賬,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妻子勞動和政府救助,家里一貧如洗。最初他心灰意冷,整天在家長吁短嘆,覺得自己以后沒辦法再活下去了。但妻子沒有嫌棄他,一邊努力幫助他康復,一邊鼓勵他生活下去的勇氣,還自己不辭辛勞地忙家里家外的事擔當起家庭主要勞力角色。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斗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張福元在接受采訪時感慨地說,“對于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高位截癱,最初兩年生活無法自理,天天與床為伴,是我妻子四方尋醫,不厭其煩的幫助我按摩,身體逐漸有所康復,能夠座在輪椅上做些手上活路,但干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體單力弱,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張福元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糊口。此后,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張福元有了轉機。事情原委是這樣的:張福元在朋友的介紹和妻子的支持鼓勵下萌生了生豬養殖的念頭,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紅薯、玉米、南瓜等都是生豬喜愛的飼料。他心里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生豬技術,他靠自學并咨詢鎮農業服務中心和推銷飼料的技術員拜師取經。憑借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張福元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盡管如此,但張福元的生豬養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0年,張福元東借西湊10萬多元,建起了圈舍、從市場上進50只豬仔,但是,由于受市場影響,2013年之前基本是保本經營,2015年州、縣殘聯知悉張福元的創業事跡后,啟動“千元工程”資助資金6萬元扶持他擴大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并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張福元靠養殖生豬致富,現有廠房1500多平方米,配置飼料的機械設備兩臺,目前存欄生豬360多頭,其中商品豬108頭,種豬35頭,仔豬218頭,年收入30萬多元。2015年,張福元榮獲得黔東南州和鎮遠縣殘聯“殘疾人創業示范點”授牌。

張福元致富以后,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和貧困戶就業。2013年,在張福元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生豬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豬,無償提供技術支持和他自己研制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貧困戶張福先便是受幫助的一員。2015年政府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送張福先豬仔2頭,張福元知道此事后另外幫扶他兩頭,在他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張福先家養殖生豬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6年張福元又資助他養殖母豬一頭。1萬元并不是個大數目,但對于張福先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十多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張福元,張福先夫婦倆面露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張福元在妻子的幫助和鼓勵下,憑借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生豬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張福元從沒想到過,生豬養殖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鐘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