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五月下旬的一天,天空下著細雨,看到筆者一行的車到來,許乃紅兄弟放下手中的活兒,趕緊從店子里出來熱情迎接。“知道你們要來,今天特意從龍洞趕來。”許氏兄弟說。“不過不湊巧,剛剛郵車才走,要不你們也能拍到一些畫面了”。
走進許乃紅的店子,貨架上的東西琳瑯滿目,有他們的主打產品天麻,更有紅豆、辣椒、刺梨、甜酒、豆腐乳等各種當地土特產。“我們的產品主要走網絡,買家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每天訂單平均上百張。”許乃紅說。
回憶自己的創業路,許乃紅很是感慨。2009年,由于家境貧寒,為了將上學機會留給弟弟,許乃紅提前走出大學校門,來到他母親的打工地——蘇州。剛開始,他和母親一樣,每天都在毛衣廠加工毛衣、加班加點。過了不久,他逐漸萌生自己開廠的想法。“既然別人都能開工廠,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說干就干,在經過一番籌備后,許乃紅也開起了制衣廠,攬了一些活兒來干。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制衣廠的生意搞得紅紅火火。為了拓展銷路,還在網上開起了網店,專門銷售他家生產的衣服。后來,他把弟弟也接到蘇州,同他一起經營管理。

許乃紅正在自己的店里整理貨架

許氏兄弟正走入自家的茶園
天有不測風云,正是許乃紅事業上升期的時候,他得了突發性耳聾,在蘇州醫治花了不少錢,但仍不見好轉。沒有辦法,許乃紅想到了回家。回到鎮遠的許乃紅四處打聽治療辦法,看能否治好他的耳朵。天無絕人之路,許乃紅到一家私人診所就診,這個中醫硬是憑著土辦法治好了他的耳疾,讓他完全恢復了聽力。“想都想不到,在大醫院花了幾萬塊,回到家鄉,只用幾百就治好了”,談起此事,許乃紅對當年給他治病的醫生感激不盡。
正是這段時間,他認識的一位蘇州老板托他帶一些貴州天麻回去。“這不問不要緊,一問嚇一跳,經過四處打聽,每斤天麻叫價一千元,且沒有還價的空間”。受人之托不可違,許乃紅為他的朋友帶去了一斤。受此觸動,許乃紅發現了商機。“既然我們的資源那么好,何不回家改種天麻?”
2011年,把制衣廠交給弟弟許乃康打理后,許乃紅回到了家鄉——羊場鎮龍洞村。拿起鋤頭的他,發誓一定要在家鄉干出一番大事業。為了種好天麻,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到一些天麻公司的地址,經過聯系后,四處學習天麻種植。“剛開始什么都不懂,還以為種天麻很簡單,后來才得知,種天麻還得需要培養蜜環菌等。而每一項學習都是需要學費的。”在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后,許乃紅在自家的林地上開始了天麻種植。“那時種得少,這皮坡種幾蔸,那皮坡種幾蔸,算下來,一共種了30平米的樣子,就當是做實驗。”為了抵銷種植風險,當時許乃紅還和畢節一家天麻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該公司承諾回購他家生產的天麻。

許乃紅說明年他的茶就可以采摘了
不種不要緊,幾個月后,許乃紅發現家鄉羊場鎮龍洞村的自然條件不僅對天麻生長非常有利,而且出產的品質還很不錯。經過行家的肯定,許乃紅第一年的天麻種植宣告成功。“那時我們所有的天麻還沒等到畢節那家公司的回購,就已經被搶購一空。”第一炮打響的許乃紅,從此走上了天麻種植之路。他讓母親和弟弟回家,全家一起經營他的天麻事業。
經過幾年的發展,許乃紅不僅自己種植天麻,還帶動父老鄉親跟著他一起種植,成立天麻種植合作社,帶領眾鄉親共同致富。成了鄉親們口中的“天麻王子”。今年,他和合作社的種植戶共同種植了天麻26.6公頃。不僅如此,他還種植20公頃茶園,套種了6.6公頃的刺梨,總產值將達到200萬元。多樣化的種植,使他的種植事業不斷做大做強。
“這幾天正是天麻授粉的關鍵時期,把授粉這一步做好了,明年才能大豐收!”臨走時,許氏兄弟囑咐,“歡迎下次再來”!(楊通航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