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如何應對用電零散、產業分布不均、產業發展缺少規劃、電力扶貧工作任務堅巨,雷山供電局領導班子一直深入研究和思考問題。按照南方電網公司、貴州電網及凱里供電局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雷山供電局深刻認識到電力扶貧工作的重要性,結合企業和雷山縣電力基礎設施的實際,綜合施策,精準發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電力扶貧、精準對口脫貧上下大功夫,確保今年全縣實現“減貧摘帽”目標。
強電網 保障重點項目及民生用電
電力扶貧工作作為扶貧工作中一項專項扶貧工作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電力扶貧工作服務于整體扶貧工作大局,工作目標和根本目地就是實現全社會整體脫貧同步小康,電力扶貧工作作為一項專業扶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電力扶開發更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雷山供電局顧大局立足于專業,工作中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六個精準”的重要要求,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狠下功夫。
除此之外,雷山供電局還將貧困村的臺區及線路改造優先納入到新一輪農網改造的項目中去,并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的電網升級改造工作,全面提升配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多措并舉,為全縣扶貧工作舔磚加瓦。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完成總投資1.4630億元,其中高壓網架投資0.5183億元,中低壓電網投資0.9447億元。新建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容量40兆伏安,110千伏線路21km; 35千伏線路37.8km;10千伏配變222臺,配變容量29475千伏安,10千伏線路154km,低壓線路245km。安裝配網自動化開關65臺,故障定位器200組,配電自動化覆蓋率80.49%,低壓集抄覆蓋率92.81%,臺區絕緣化改造率80%,戶均容量1.6千伏安。
5月,雷山供電局局長潘旭輝帶著設備部、基建部、供電所人員,對該局管轄范內線路進行采點,新增線路分段點和智能開關,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方案。雷山供電局密切關注生態移民用電,該縣西出口片區廉租房的建設項目工程是該項異地移民搬遷重點項目工程,是該縣安置移動移民重要安置點,工程項目涉及35千伏雷豐線8號桿遷改。移民搬遷工程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如果不及時搬遷,將造成開挖土方的施工隊停工,不僅給對方帶來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延長建設時間,更是影響雷山縣異地移民搬遷工程的進展。雷山供電局黨政領導親臨現場,與該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商定簡化手續、縮短流程及后續管理事宜,拍板7月18日,完成35千伏雷豐線8號桿遷改工作,以實際行動全力支持光村鎮的扶貧攻堅工作。
結對幫扶送溫暖
雷山供電局對口幫扶的大塘鎮平寨村,經濟發展差、基礎設施差、良田不足。自開展幫扶以來,雷山供電局認真落實要求,堅持真心實意為村里解難題、辦實事。通過多方協調努力,為村民制定發展計劃、引進項目,為村里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受到兩村群眾好評。
“扶貧先扶智”,雷山供電局通過村民思想上的轉變,帶動行動上的進步。雷供電局領導先后在村委召開脫貧攻堅群眾動員大會,為群眾解讀國家扶貧工作方針政策。4月份至局領導組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切實做好進村入戶摸排工作,深入大塘鎮平寨村調查研究,建檔立卡,做到戶有卡,真正摸清底數,幫助平寨村制定脫貧致富發展總體方案。指導群眾按照“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的原則,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規劃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奮力創辦特色產業,為農民增收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雷山供電局持續發力對口扶貧村寨,為對口扶貧村寨送溫暖。該局各部門形成強大合力,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協調運轉、協同奮進,持續發力對口幫扶村寨大塘鎮平寨。2016年5月,雷山局黨支部組織,局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帶隊進村入戶對45戶貧困戶進行偏訪工作,摸清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此后,黨群工作部針對摸清的情況進行整理,分析致貧原因,尋找扶貧方法,制定扶貧方案。9月,雷山供電局局長潘旭輝率領精準扶貧團到村委召開精準扶貧拔窮根座談會,再次了解村民情況,為村民脫貧出謀劃策,規劃村寨總體發展方案。10月雷山供電局黨支部書記王華率領平寨村村“兩委”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共32人外出觀摩,學習考察周邊村鎮的合作社運作模式、先進栽培技術和種植管理經驗。
截止目前,雷山供電局領導、干部職工到大塘鎮調研136人/次,進村入戶調查問卷125份,組織帶領村兩委及村民代表外出學習28人/次,參加致富“金種子”模范戶講課30人/次。
精準扶貧 抓好產業發展關鍵
“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安徽考察時強調。這為全國進入決勝階段的扶貧攻堅工作指明了方向。
“產業發展行不行關鍵看電能”,雷山供電局抓好扶貧工作中自身定位的這一關鍵,做好產業扶貧先鋒,大力支持養殖種植產業。高巖村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大塘鎮一個自然村,屬于一類貧困村,海拔1200米以上,以水稻種植為主,年人均200斤大米,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其經濟來源主要靠養豬喂牛、外出打工等方式。在縣委縣政府的政策、資金等幫扶下,該村村民楊光從、楊文夕等村民在局里大寨4公里以外的地域建起了養殖場。楊文夕的頭牛養殖場總共投入近30萬元,花20多元不遠千里從山東購入60頭牛犢進行養殖。然而,電力卻成了他們致富的攔路虎。了解情況后,雷山供電局組織人員為該養殖場架設專用線路和變壓器、低壓線路等供電設備,及時為他們解決用電難題。
數據統計顯示,雷山供電局2016年,茶產業配套電力單項工程12個,總投資100.5萬元,新建10千伏線路2.76千米,配變7臺,總容量1390千伏安,低壓線路0.32千米。2015年,雷山縣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810元,其中,來自茶葉收入2043元,占30%。至2016年7月底為止,雷山縣已完成茶青產量13890噸,產品產量3307.1噸,產品產值46850.7萬元,產品銷售3022噸,產品銷售收入58536.14萬元。(張希才 林世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