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黔東南州凱里下司鎮境內,有一處崖壁時常會下“石蛋”。
這處會“下蛋”的崖壁位于下司鎮花橋村境內蟲蚊坡腳。記者看見,“產蛋崖”崖壁由多處地質剖面組成,在兩處高約20米的崖壁上,從下至上密密匝匝鑲著無數的“石蛋”,有的正剛露出“臉蛋”,有的已“瓜熟蒂落”滾下崖腳。
“崖下經常會滾下石蛋,一些完整的都被過路人撿走了。”當地一村民說,這些“石蛋”大的直徑約2米、小的直經也有10多厘米,多為圓形,也有橢圓形或棒錘形,每年都會從崖壁上自然滾下。

落下的石蛋
村民說,“產蛋崖”原本是被林木與一灌木等植被覆蓋,人們也未發現此奇特現象,在15年前,附近修建凱麻高速公路時,在此處修建便道,施工人員將此處山崖開挖成一個截面,才發現崖壁會“下蛋”。“說不準什么時候‘石蛋’會滾下來,反正只要遇大雨過后,崖面已風化的巖層被沖刷下來,‘石蛋’就會崩出來。”村民說。
據介紹,山崖上滾下來的“石蛋”大多數并不結實,用腳一踢便會“粉身碎骨”,而少部分則堅硬如鐵,大多已被人撿走。
“這處崖壁與三都的‘產蛋崖’相似,但時代不同,此處屬寒武紀地層。”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院博士、教授周明忠介紹,崖壁為泥質頁巖地層,生成于迄今約5.2億前的寒武紀早期,該地層原為深海沉積物,而“石蛋”則為結核。結核是在特定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礦物質圍繞一定中心,經層層包裹便形成球狀,與周圍泥質一起沉積,周圍泥質變成了泥巖,結核成了“石蛋”。

崖壁鑲嵌的石蛋
黔東南州科協科普老師巫宜山介紹,“石蛋”經億萬年的地質運動,由于抗風化能力相對較強,與泥巖相比風化速度較慢,因而便暴露于崖壁上,當泥巖層層風化剝落后,崖壁上的“石蛋”就會慢慢“產出”。由于“石蛋”含有錳、鐵元素,在風雨侵蝕和氧化作用下,很快便層層“蛻皮”,直至消融。
據介紹,目前貴州只發現了這兩處“產蛋崖”,而凱里發現的這處地質景觀,基本上能和三都“產蛋崖”媲美,頗具觀賞價值和科普價值,經開發后也有一定的旅游觀賞價值。 (吳如雄)

即將“出生”的石蛋
■相關閱讀
三都“產蛋崖”
三都縣“產蛋崖”位于三合鎮姑魯寨背面的登趕山上。這座山很奇特,滿山綠樹成蔭,芳草萋萋,唯獨山腰上裸露出一塊崖壁,更奇怪的是,這塊崖壁每隔三十年就會自動脫落出一些與恐龍蛋相似的石蛋,因此當地人都習慣把它叫做產蛋崖。
這塊崖壁長20多米,高6米,表面極不平整,在高處,幾塊巨大而尖利的巖石橫亙著,極為險峻。而石蛋就在相對凹進去的崖壁上安靜地孕育著,有的剛剛露頭,有的已經生出了一半,有的已經發育成熟眼看就要與山體分離。
據村里的老人介紹,同一個凹進去的石窩每相隔30年就會產出一枚石蛋,產蛋崖上有很多個會產蛋的石窩。緊靠產蛋崖而居的姑魯寨,是三都縣一個典型的水族村寨,村中各家各戶幾乎都收藏著從產蛋崖上生出來的石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