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2014年1月25日,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報京大寨突遇火災,148棟房屋化為灰燼,留下一幅滿是廢墟的畫面。

以前的報京大寨

遭遇大火后的報京大寨一片廢墟
2015年4月21日,正值三月三,記者走進報京,探訪烈火重生的報京新顏。

報京大寨新貌

報京大寨的小女孩 摸著正在綻放的花朵
驅車進入報京,會看到一個獨具侗族特色的木質寨門佇立在半山腰上,一條蜿蜒的瀝青路緊緊環繞大寨核心區。
停下車,站在高處眺望,一排排具有侗族特色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房屋錯落有致,屋檐上掛著的紅燈籠在風中搖曳,整個寨子一覽盡收眼底。

報京大寨新貌
走進寨子,依然能感受到青山環繞、古樹掩映的特殊氣息,只是還有幾根沒被完全燒毀的樹干站立在新房上方,俯視著,像在欣賞什么!
青色石板路、木質花壇、仿古太陽能路燈……行走于寨子中央,仿佛置身世外。
記者隨機走進一戶邰姓人家,據邰老介紹,當時火災發生時,對面寨子一戶人家辦喪事,自己和家人在幫忙。

報京新貌
“回到寨子后,發現家全部被燒光了”,邰老聳聳肩對記者說到。記者看見邰老家是一棟二層房屋,房門上還貼著一副對聯,一樓有堂屋、廚房,走上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客廳、兩個臥室及洗手間,客廳外還有一個侗家的美人靠。
邰老告訴記者,新建的房子自己出了近六萬元,其余的都是政府補貼,“現在的房子人畜分開住,既舒服又干凈”。

花壇

沒被燒毀的樹干
據了解,重建的報京大寨房屋統一外觀面貌,集中聯排建房,層層不超過3層,限高12米,每人宅基地不低于34平方米,人畜分開。截至去年底,重建房屋222棟276戶,總建筑面積37283平方米。

沒有被燒毀的房屋

新建的房屋
而在大寨內,除了重建的房屋,還新建有“報京1·25”火災紀念園、報京鼓樓、刺繡坊、踩歌堂、薩瑪廟、洗蔥塘、撈魚蝦場、文化長廊、游客服務中心、客運站、停車場、公廁等文化旅游設施。
“上有青山,下有梯田,大寨居中,房屋依山就勢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是火災前的美景。時隔一年,報京大寨又恢復新顏,只是房屋不再是木質結構,而是侗族特色與現代化融為一體的磚房,坐落在青山環抱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