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旅游意義上的“咽喉”
2015年3月1日,一位湖南游客在鎮遠大河關參觀,期間,他掏出相機,拍攝對面的青龍洞風光。
拍了一張,他翻出照片,欣賞一番,再舉起相機,繼續拍攝。
……
這樣的鏡頭,在鎮遠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如今在鎮遠升起的,則是“旅游的硝煙”,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進入這個曾經的“滇黔咽喉”,感受不同凡響的古城文化。

南宋軍留下的關隘(鎮遠長城)
據了解,解放后,從岑鞏經三穗、劍河、臺江、凱里至麻江、貴陽的公路大動脈打通,鎮遠逐漸“靠邊”,“滇黔咽喉”已不復存在,但2000多年的歷史,讓鎮遠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鎮遠,在黔東南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鎮遠決定發揮古城資源優勢,發展旅游。
經過三十多年的打造,鎮遠古城已經成為了黔東南最熱門的景點,在貴州東線旅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南宋軍留下的關隘(鎮遠長城)
“戰爭意義上的滇黔咽喉已經不在了,但旅游意義上的咽喉還是算得上的。”黃貴武說。
據了解,現今鎮遠年游客接待量數以百萬計,僅2014年1至6月,就接待了游客2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2%和36.5%。
目前,鎮遠縣已經啟動了鎮遠古城5A級旅游景區申報工作,“咽喉時代”留下的“家珍”,將得到更高端管理和展示。(劉宇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