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今年的網絡紅人中,貴州“櫻桃哥”當屬一個。
4月28日,“櫻桃哥”代言紫云格凸河景區的廣告宣傳片上映。一位大胡子、藍襯衣的男子,站在山谷河畔用山野般的嗓子吆喝:“紫云格凸河,好玩得無法形容,驚險得無與倫比,美得像初戀!”
鄉音濃郁,腔調十足,一如他平常在街上賣櫻桃般的神氣。這樣的畫面在4小時內獲得過萬點擊量,甚至有網友邀約:“去格凸河吧,他喚醒了我心中最美麗的鄉愁。”
到貴州尋找對“夢里老家”的情感記憶,成為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的心之向往。只因這里聚齊天下山水之秀,一片阡陌田園、一個古樸村寨、一條清澈溪流,都足以讓游客坐下來、住下來、靜下來。
今天,貴州將這縷“鄉愁”銘刻為全域全景產業,全力打造旅游發展升級版。攀登路上,我省用產業跨界融合、重塑產品結構、提升文化內涵三大主材搭建“旋轉階梯”,層層遞進,內外兼修,一步步向上實現著多彩貴州風行天下的夢想。
第一層境界,跨界融合一、二、三產業,耦合共生走進“旅游+”時代。
茅臺小鎮家家戶戶釀白酒,街上整日酒香四溢,使人初聞三分醉。由此起家的白酒產業,是全省工業的重要支撐之一。
而今,酒鎮發展工業旅游,廠園一體、鎮園合一,出品國酒生態度假體驗區、國酒歷史生態展示區等組成的酒文化旅游體驗環線。既是醬香白酒工業園,又有“水村山郭酒旗風”,漸漸地,來這里的人放慢了腳步。
“旅游業其實是綜合產業,涉及交通、住宿、餐飲、貿易、文娛、金融、信息等多個行業。”省發改委常務副主任張平認為,以山地為主的貴州,把生態、文化和產業融進旅游業,相互推動,是贏得未來市場的基礎籌碼。
“比如旅游業+工業、旅游+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復合型新業態,通通都可以嘗試。”
金秋十月,西江苗寨稻谷飄香。
阿才家的餐館是一棟兩層高的木制吊腳樓,倚向美人靠,可以看見觀光區梯田金色稻浪隨風翻滾。田園風光和豐收慶典,恰是當地鄉村旅游時令熱銷產品。
以西江苗寨景區為核心,雷山縣特色優勢服務產業集聚區初具雛形。旅游業融合風情萬種的農業經濟,產業區孵化了民族特色工藝品生產、農副產品生產、茶葉生產企業百余家,帶旺周邊的信息服務業、電商服務業、金融服務業。
第二層境界,重塑產品序列組成結構,延伸業態形成“深度旅游”。
“現代旅游業早已打破了原有的傳統結構,從最初的組團、買門票、到景區等單一組成,發展到今天的體驗游、深度游。”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處長王小然告訴記者,此刻要做的,便是千方百計把景點擴成景區,把景區連成線路。
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出邀請:“我們到興義去玩吧!”也許感興趣的人不會很多,但若是熱情洋溢地加一句描述:“那是一個慢節奏生活而又浪漫的‘蔓藤城市’。”相信留言者會瞬間擠滿畫框。
東起馬嶺河峽谷,南抵萬峰林和萬峰湖的興義萬峰林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城市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和自然環境,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藤蔓葉片”上分布著不同特色的旅游元素,意欲讓游客逐一體驗,賞盡“水聲巫峽里,山色夜郎西”。
安順市多彩萬象旅游城自開業之后,成為貴州西線旅游產品線路中的“新秀”。
人們為什么喜歡到這里游玩?“這里是集旅游度假、商務會議、SPA養生、文化休閑、主題游樂、科技體驗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集聚園區。”旅游城負責人解開謎底:“旅游城服務功能齊全。”
新生的產品結構,培養了游客“快旅慢游”的習慣。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過夜游客6008.35萬人次,同比增長17.04%;以生態休閑、文化體驗、康體度假及避暑為出游取向的占比達77.8%。
第三層境界,提升和豐滿業態文化內涵,點燃游客心中“最美鄉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與旅游結合,自古以來是最讓人念念不忘的生活方式。
位于貴州東南邊隅的錦屏縣,是清水江“木商文化”發祥地。當地人世代相傳,山中藏有數十萬份反映“苗疆”社會五百年人工營林史的“活化石”——錦屏文書,卻鮮有人見到實物。
今年國慶長假的第一天,“錦屏文書特藏館”開館,聽聞消息的人們爭相趕來,想目睹這批被歷史學家奉為至寶的文物。意料之中,該縣旅游收入蹭蹭往上漲。
貴州道法自然,高山崢崢、流水淙淙之間,一座座村寨或居于高山之巔、或隱于山坳之中、或坐落于溪水之畔,保存著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等人文資源。如此動人心魄的景象,只有把主題找出來,把故事寫出來,方才彰顯貴州旅游的獨特魅力。
剛剛舉行的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上,貴州提出,將更加注重提升文化內涵,推動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讓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前三季度,全省旅游總人數3.01億人次,同比增長18.0%;實現旅游總收入2785.32億元,同比增長22.2%。
拾梯而上,貴州鄉愁產業峰頂會是什么樣的好風光?也許中國旅游協會會長邵琪偉的話回答了一切:“貴州旅游業的發展潛力一定可以得到充分釋放,多彩貴州必將成為世界旅游版圖上一幅美麗畫卷。”(王璐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