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憑優勢抓機遇 建設大健康產業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大健康產業方興未艾,大健康時代呼之欲出。大健康是大機遇,根據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規模將達到八萬億元,六年之內將翻兩番,隱藏著無限商機。
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是泛珠三角經濟區進入貴州的大門戶,是東南沿海進入貴州乃至西南地區的第一站。黎平縣依托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抓住大健康這個大機遇,由開發區牽頭,倚靠生態環境良好、區位優勢突出、地理位置適宜、民族風情濃郁等優勢,依托城北和空港區域的有利條件,建設大健康產業園。
2015年9月22日,黎平縣舉行了大健康產業園世紀大道開工儀式,將在高屯鎮空港新區一帶規劃實施大健康產業園建設。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在調研時指出:“黎平要在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中大有作為,要發揮先行帶頭作用,希望黎平不僅是珠三角的綠色食品基地,更是珠三角最向往的養生圣地、度假天堂。”
迎接大健康產業黎平機場搏擊長空
2005年11月6日,黎平機場建成通航,開通了黎平至貴陽、上海和廣州的直達航線,這是黎平縣50萬各族群眾盼望已久的大喜事。2015年7月,黎平機場增設黎平飛往長沙的新航線。10月,“空中走廊”再增黎平飛往重慶的新航線。據了解,黎平機場總投資2.3億元,按4C級標準規劃建設,是貴州省繼銅仁機場、興義機場、安順機場后第4個民用支線機場。在建設過程中共削平山頭23座、填平溝谷14條,建成了長2200米、寬45米的飛機跑道,機場可起降波音737等類型的客機,通航后從黎平飛貴陽只要30分鐘,黎平飛廣州只要1小時30分鐘,黎平飛長沙1小時25分鐘,黎平飛重慶2小時20分鐘,黎平飛上海2小時40分鐘,并且機票打折期間最低只要115元,黎平機場的持續發展,讓黎平真正融入了上海、廣州、重慶“3小時交通圈”。據中國民航資源網信息,2014年,黎平機場旅客吞吐量52,156人次,比上年增長17.7%,在全國排名第178位。截至2014年底,黎平機場9年共接送近19萬旅客,平均每年2.1萬人左右。
迎接大健康產業高速公路陸地巡洋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打通山與山、水與水的阻隔,讓山路繞過山嶺,飄過懸崖,才能把山那邊的幸福牽引過來。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備的交通開道,這一需求在經濟和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下,已演變成為對地空立體交通的要求。近年來,黎平按照“對外快捷,對內暢達”要求,掀起改建主干線、發展等級路、打通斷頭路、改造出境油路、修建紅色旅游公路等公路建設大會戰。2012年,黎洛高速公路連接廈蓉高速公路通車,大大縮短了黎平與外界的時空距離。今年開工建設的黎靖高速公路及黔東南州其他4條高速公路,均與途經黎平的廈蓉高速、三黎高速公路聯通,如果黎靖高速和廈蓉高速全面貫通,黎平縣正巧處在廈蓉高速、三黎高速、黎靖高速及劍榕高速形成的半包圍結構區位之中,黎平高速公路網樞紐藍圖基本成型。黎平縣成為貴州由廈蓉高速入桂通粵出海的第一站,全方位打開了“山門”,成了侗鄉對接“珠三角”的重要門戶。
迎接大健康產業高鐵時代厚積薄發
2014年12月26日,貴廣高鐵正式開通運營,跨越崇山峻嶺,從黎平到貴陽僅1個多小時,黎平到桂林只需50分鐘,從黎平到廣州也只要3個小時。“高鐵時代”的到來,黎平四小時旅程游客來源覆蓋面將極大拓展,以民族文化旅游為主導的黎平旅游業將迎來井噴式發展。也讓藏在深閨的侗民族文化大放異彩。據了解,2015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許多省內外游客多以乘坐快捷的高鐵進入黎平旅游。黎平縣旅游總人數和總收入再創歷史新高。10月1日至7日,全縣假日期間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4萬人次,同比增長42.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3億元,同比增長46.7%。政府工作報告還決定要力爭興義經黎平至永州鐵路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若爭取到這個大項目,黎平的大交通樞紐位置就會更加凸顯。“高鐵時代”的來臨,使黎平縣這個偏居貴州一隅的“邊城”,從大山阻隔的山區縣份變成交通樞紐區域,從西部內陸的接邊縣城變為融入珠三角的區域中心城市,成為貴州南下兩廣、東進兩湖的橋頭堡,區位優勢凸顯。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大交通促大流通,大流通促大發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現代物流發展條件、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廈蓉高速、貴廣高鐵過境,黎洛高速、三黎高速、黎平機場已構成黎平“立體交通網”體系重要一環,打通了北上成渝經濟圈、南下珠三角地區、環北部灣經濟區和直通上海的快速通道,融入了泛珠三角和長三角3小時經濟圈。多彩貴州,健康黎平。2005年至今,政府發力強勁,助黎平打通交通血脈,突破瓶頸制約,提升區位優勢,為黎平縣為發展大健康醫藥產業鋪就了一條快速通道,讓大健康產業真正落戶黎平,融入黎平,發展黎平。期待各大健康企業為契機,與黎平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吳玉榮 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人民政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