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食品謠言利益鏈調查
●“六翅雞”微信傳謠背后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利用微信公眾號傳謠已呈現(xiàn)公司化運作趨勢,背后則清晰呈現(xiàn)出一條各家微信運營公司借謠生利的商業(yè)模式,也不乏食品企業(yè)互相炮制謠言惡意競爭。
面對謠言,各大食品企業(yè)此次起訴超過十家微信公眾號運營公司,總體索賠金額超過6100萬元,是近年來網絡食品謠言索賠第一案。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謠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情節(jié):動輒用“真人真事”描述吃食物致死;冠以“權威信息源”;用恐懼性標題吸引粉絲;渲染加工環(huán)節(jié)的“臟亂”;借“應季”熱點炮制。
●食品謠言治理“乏力”困局
舉證難、責任鑒定難、損失定損難、造謠違法成本低、第三方平臺責任認定難,這些都使得謠言治理陷入“乏力”。
記者調查食品謠言生產鏈,微信公眾號傳謠已呈現(xiàn)公司化運作,“隨手轉發(fā)”借謠生利
微信上的一些自媒體,已成為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放大器”。這些謠言對實際生活和社會產生的危害遠遠超過所謂風險對人們健康的損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
六翅肯德基怪雞、康師傅地溝油、娃哈哈肉毒桿菌……近期,這些食品謠言源源不斷地成為近百家微信公眾號熱門推送內容,并在朋友圈中刷屏。
“僅2015年第一季度,部分產品就遭受20億元損失。”娃哈哈公開表示,微信等網絡平臺上滋生的謠言,不僅給品牌造成了巨大傷害,市場銷量也出現(xiàn)了嚴重下滑。
面對流言的屢次侵襲,4月起,娃哈哈、康師傅、肯德基等巨頭,紛紛將涉嫌傳謠微信號背后的運營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經濟損失。
新京報記者統(tǒng)計,此次各大食品企業(yè)共起訴超過十家微信公眾號運營公司,總體索賠金額超過6100萬元,這也是近年來網絡食品謠言索賠第一案。
而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利用微信公眾號傳謠已呈現(xiàn)公司化運作趨勢,背后則清晰呈現(xiàn)出一條各家微信運營公司借謠生利的商業(yè)模式,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型食品企業(yè)炮制謠言惡意競爭。
每條每次800元!“蜜琪兒”的生意經
2014年10月,微信公號“蜜琪兒”發(fā)布了《農夫山泉停產,這水我再也不敢喝了!我要買水機!》的文章,圖文并茂地宣稱農夫山泉天然飲用水污染嚴重,已停產。一經推出,短時間內就得到十余萬的轉發(fā)量。
新京報記者查閱“蜜琪兒”過往的微信內容發(fā)現(xiàn),與農夫山泉這篇文章相比,其普通微信內容的轉發(fā)量通常在數(shù)千次左右,十余萬的轉發(fā)量使蜜琪兒公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農夫山泉終于按捺不住了,一紙訴狀將“蜜琪兒”背后的無錫伊泰蓮娜商貿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江蘇無錫市工商信息顯示,這家無錫伊泰蓮娜商貿有限公司注冊于2006年,企業(yè)法人張霞,注冊資本3萬元,經營項目包括首飾、工藝品、日用品、化妝品、經濟貿易咨詢等。
另據伊泰蓮娜在中國制造交易網注冊的信息,這家公司早期經營女性飾品,并在淘寶商城擁有一家皇冠級信譽商鋪。
“蜜琪兒”最近一次官方認證日期顯示為2015年3月24日,從推送的微信內容來看,伊泰蓮娜的業(yè)務已整體轉向直銷品牌“無限極”的運作。由于旗下?lián)碛谢瘖y品、保健品、凈水器等產品,美容養(yǎng)生類內容成了“蜜琪兒”的推送重點。
《母乳毒死寶寶,無知害死人》、《癌癥8個早期危險信號》《遠離奶茶,真愛生命!以后別喝了》,從這些微信標題和內容看,“蜜琪兒”的推送手法主要依靠健康警示、提醒等吸引讀者閱讀并轉發(fā)。
新京報記者以公關公司身份聯(lián)系上無錫伊泰蓮娜商貿有限公司,其公眾號負責人林某告訴記者,開設“蜜琪兒”公號主要是宣傳“無限極”產品。
當詢問是否可花錢推送特定內容時,他提供了每條每次800元的價位,如制作成頭條的話價格會更高,但不保證閱讀數(shù)量和轉發(fā)數(shù)量。
公司化操作的微信謠言“加工廠”
梳理涉嫌傳謠的多家微信號,新京報記者發(fā)現(xiàn),微信推廣已呈公司化、鏈條化趨勢。許多微信公號已成其背后公司的主要業(yè)務,絕大多數(shù)涉事公號背后均有母公司的身影,且同一家公司旗下?lián)碛袔资踔辽习賯公眾號來推動謠言傳播。
肯德基起訴的10家微信公眾號,分屬3家公司,為深圳市贏陳安之成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太原零點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微路況科技有限公司。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僅深圳“贏陳安之成功”旗下就有6個公眾號轉載了肯德基怪雞謠言。
山西微路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也有近10個公眾號,諸如“微路況”、“冷幽默笑話”、“微路況交通眼”、“人生感悟勵志語錄”等。新京報記者嘗試撥打該公司公開的手機,就連手機號碼的提示信息也是“太原最大的微營銷聯(lián)盟”。
隨著眾多微信公號被密集起訴,更多微信聯(lián)盟、微信營銷圈浮出水面。一位不愿具名的廣東營銷公司負責人說,與當初微博上的“福建幫”一樣,目前此類微信運營公司集中在廣東、福建等華南地區(qū),并將觸角延伸到全國范圍,初具規(guī)模。
“經營模式就是傳幫帶,當一家營銷公司在省內發(fā)展出近十個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后,還會發(fā)展近十個公眾號定位全國其他城市,在當?shù)匕l(fā)展代理商、運營商加盟。”該人士說。
娃哈哈遇到的“爽歪歪、AD鈣奶含肉毒桿菌”謠言攻擊中,正是微信營銷公司層層推手的加工誕生。
杭州法院公開庭審資料顯示,這條謠言的始作俑者為吉林女子于秋紅,今年1月在騰訊微博發(fā)布了“娃哈哈AD鈣奶、爽歪歪都含有肉毒桿菌”的文章。4月10日,武漢鑫眾昌商貿有限公司通過“嘟嘟童年”公號發(fā)布《幼兒園老師剛發(fā)的啊!做媽媽的都轉過去,看好自己的寶寶》,稱娃哈哈“含有肉毒桿菌”。同天,廣州魔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微獅嶺”公眾號發(fā)布《獅嶺得白血病的小孩越來越多,原因竟如此驚人》一文,聲稱“喝娃哈哈飲料會導致白血病。”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廣州魔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lián)碛形ⅹ{嶺、花都抵野等微信公眾號,粉絲數(shù)超10萬。負責人林某聲稱,其是華南最大微信營銷聯(lián)盟WeMedia廣東分公司,該聯(lián)盟下面擁有近500家微信公眾號,覆蓋面達5000萬粉絲。
“隨手轉”借謠牟利
6月3日,新京報記者聯(lián)系被起訴的營口飛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無錫無極道健康咨詢有限公司、廣州魔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方給出一致的答復:微信刊出的涉謠文章皆是隨手轉發(fā)的網絡新聞。
“那條康師傅使用地溝油的新聞,只是從網站轉載過來的,并不是付費廣告。發(fā)出后就被投訴,我們已刪掉了相關鏈接。”最早于4月27日刊發(fā)康師傅地溝油文章的“熱門搜索”一位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如是說。
另一家傳播“肯德基雞翅中有活蛆”而被起訴的太原零點科技公司,也稱自己是無意轉發(fā)。一位梁姓負責人說,微信公眾號刊出的文章是轉載廣東一家電視臺播出的內容,“我們也是剛從網上看到被肯德基起訴的消息,只能應訴了。”
事實上,涉事公眾號堅稱的“隨手轉發(fā)”,已成為業(yè)內慣用的牟利手段。借助夸張的標題和內容獲取大量粉絲、傳播量后,通過企業(yè)投放廣告費生財,是微信營銷的標準做法。
一位負責深圳多個微信號運營推手告訴新京報記者,改編拼湊網上內容,是慣用的營銷手法。“標題內容越聳人聽聞越好,模糊掉事發(fā)地,或直接改成當?shù)亍;蚴悄闷渌⑿磐剖种圃斓脑掝},移花接木后二次傳播,這種區(qū)域化的帖子閱讀量非常高。”
煞費苦心的炮制謠言,最終目的仍是攢粉后攫取廣告費。微信營銷圈內,公眾號一般獲得幾萬以上的粉絲,就具有一定廣告價值,企業(yè)主也自然找上門來。
因涉嫌傳播康師傅謠言被起訴的“營口自媒體”負責人董某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借助企業(yè)投放廣告仍是主要盈利模式,并已有手表、面膜等企業(yè)主動找上門,廣告投放價格一般是150~300元/1萬粉絲左右。“營口自媒體”粉絲數(shù)達到8萬多,其公眾號頭條植入廣告報價是2000左右,“部分達到10萬粉絲的公眾號,廣告價格是3000元左右/條。”
更大利益黑洞:競爭對手炮制?
新京報記者采訪中,對于一些集中爆發(fā)的網絡謠言,多家食品企業(yè)首先都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競爭對手。但這些需要警方的進一步調查。
“地溝油謠言去年就出現(xiàn)在網絡上,但今年五一節(jié)假日期間卻再次集中爆發(fā)。”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新聞發(fā)言人李宜霖告訴記者,短短幾天時間,轉載量超過600余次,閱讀量逾百萬,爆發(fā)的時間節(jié)點和動機都值得懷疑,“這樣有組織、短時間內爆發(fā)的數(shù)量巨大的謠言攻擊,應有幕后黑手推動。”
娃哈哈則稱,近期攻擊飲料企業(yè)產品的謠言,“是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散布,目前已整理搜集出了部分網絡水軍的資料,作為進一步維權的證據使用。”
康師傅還在聲明中指出,目前食品行業(yè)中的市場競爭已刺刀見紅,導致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利用網絡謠言攻擊對手的惡性競爭局面。
這種做法并非沒有先例。去年,康師傅就因謠言攻擊,和競爭對手統(tǒng)一集團鬧上了法庭。
根據2014年康師傅起訴統(tǒng)一的立案文書,去年8月,湖北孝感統(tǒng)一企業(yè)食品有限公司員工周某在天涯論壇、槐蔭論壇連續(xù)發(fā)布《日資產品不可信,逆天的康師傅》、《康師傅你讓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的帖子,聲稱康師傅提前標注方便面生產日期,呼吁抵制日貨康師傅。
在康師傅向法庭提交的材料中,周維尼因捏造事實散布謠言,被公安機關進行了警告處罰。同時,康師傅還起訴統(tǒng)一集團和周維尼,稱其指示員工在網上散布詆毀康師傅的謠言,導致康師傅當季銷量受嚴重影響,要求賠償相應經濟損失。
而新京報記者在當事雙方提交給法院的舉證資料中看到,周某稱利用微信朋友圈轉帖是公司安排。統(tǒng)一公司在孝感地區(qū)有110多名員工,規(guī)定業(yè)務員要通過微信溝通,成立了專門的微信群下達工作指令。關于康師傅的帖子,統(tǒng)一公司員工在群里交流了半天時間后,上至主任下至經理都紛紛轉發(fā)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今年5月26日,孝感市南區(qū)法院判決,統(tǒng)一公司員工周某向康師傅公開賠禮道歉連續(xù)30天,并賠償康師傅1.3萬元。
而對于散播康師傅謠言的動機,統(tǒng)一公司員工在應訴時辯稱是出于市場競爭目的,“我們是賣統(tǒng)一方便面的,看見康師傅方便面的負面信息就很關注,畢竟是競爭對手,康師傅的生意差了,我生意就會好點兒。反正只要是有損康師傅的事件,對我們經營統(tǒng)一方便面就有好處。”
8日,統(tǒng)一集團大陸新聞發(fā)言人楊壽正回復新京報記者稱,對這件事“不知道”。
超6100萬元索賠能否止住謠言?
從郵件、論壇、微博,再到微信,肯德基“6個翅8條腿”、康師傅“越南地溝油”、娃哈哈“肉毒桿菌”其實流傳已久,近期卻被微信公號通過加工制作再次快速傳播。
肯德基官方提供給新京報記者的數(shù)據顯示,截至4月底,肯德基共發(fā)現(xiàn)微信公眾號有4000多條內容,其中超過130個賬號的帖子閱讀數(shù)超過10萬。按此數(shù)量計算,這則肯德基“負面信息”被至少轉發(fā)了1300萬次。
今年五一期間出現(xiàn)的康師傅地溝油謠言,截至5月6日,這則信息在微信號刊出699次,閱讀量累計達152萬次,而閱讀量超過5000條以上的達到70余條。
被反復炮制的還有“娃哈哈肉毒桿菌”。4月12日,杭州娃哈哈集團聲明稱這些謠言使娃哈哈部分產品今年第一季度損失高達20億元。
面對傳播迅猛的謠言,各大食品企業(yè)紛紛選擇起訴,提出了巨額索賠。根據新京報記者獲得的法院立案文書,目前康師傅已起訴了營口飛翼網絡有限公司、無錫無極道健康咨詢有限公司、德惠市雅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獲得正式立案。同時,還向上海公安提交了17家公眾賬號傳謠證據,并在黑龍江、遼寧、江蘇等地連環(huán)起訴3家傳謠的微信公眾號,賠償超5000萬元。
“共統(tǒng)計出800余家涉嫌傳謠的微信公眾賬號,重點選擇數(shù)十家逐一起訴,每家索賠金額達到150萬”,康師傅法務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已在東北、華南等地區(qū)發(fā)起連環(huán)訴訟,通過刑事、民事起訴了近40余家傳謠微信號公司。
肯德基也于近日對涉嫌傳播謠言的10個公眾號提起訴訟,向每個被告提起最高達150萬元的賠償。
新京報記者初步統(tǒng)計,目前農夫山泉、娃哈哈、康師傅均向微信公眾號背后的運營公司提出索賠,其中康師傅索賠金額為5000萬元,娃哈哈索賠金額100萬元、肯德基索賠金額450萬元、農夫山泉索賠金額20萬元、王老吉索賠600萬元,整體金額超過6100萬元,這或將成為網絡謠言索賠第一案。
但大多數(shù)食品企業(yè)稱這并不足以彌補損失。肯德基總裁屈翠容認為,“索賠金額遠遠不能彌補由此遭受的損失。但做錯事就必須付出代價。”康師傅也表示,謠言嚴重損害了康師傅的商業(yè)信譽、品牌聲譽,“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算的”。記者李棟郭鐵實習生樂佳文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別轉發(fā)!
謠言多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情節(jié)
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萬別吃”為主題的文章閱讀率高居不下,很多食物被冠以“有毒”、“致癌”甚至“致死”。中山大學大數(shù)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fā)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yǎng)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shù)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jié)與結論。
花招1描寫“真人真事”吃××致死
吃了兩串街邊烤羊肉串,全身出血身亡——“真人真事”的吃XX致死
2014年4月,一則“燒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網絡論壇、貼吧、朋友圈、QQ空間上被大量轉載,稱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一位年僅28歲的王某全身出血,搶救無效身亡,“此前吃了兩串街邊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驗出吃的竟然是死了好幾天的老鼠!!還查出了王某體內有少量老鼠藥!!”
盡管當?shù)毓俜蕉急僦{并未收治過任何鼠藥中毒患者,更沒發(fā)生死亡,但在這場網絡鬧劇之后,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又在網上傳播,比如濟南傳一12歲男孩吃過“老鼠肉燒烤”中毒死亡;遼寧本溪也傳出5歲小孩吃了路邊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搶救無效;杭州也出現(xiàn)一名12歲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內,全國多個城市均曾出現(xiàn)過類似信息,后經證實均為謠言。
●招數(shù)拆解:這類謠言動不動就是吃了送命。專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廣泛傳播,在于描述的場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jié)描述細致、具體,消息發(fā)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診醫(yī)生”等身份自稱,把整件事包裝為身邊的“真人真事”,容易讓人信以為真。食用的“后果”又觸目驚心,出于震驚,讀者往往順手轉發(fā)。
花招2冠以“權威信息源”
婦幼保健院提示您,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冠以“權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則“多種飲料含肉毒桿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長恐慌。其中,一條來自“婦幼保健院的提示”傳播最為廣泛。消息稱:“婦幼保健院提示您,請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告訴家里有小孩的朋友,剛看了新聞:可口可樂、爽歪歪、娃哈哈AD鈣奶、多美滋、雅培、美汁源果粒奶優(yōu)菠蘿味的,都含有肉毒桿菌。現(xiàn)在緊急召回,希望有兒女的爸爸媽媽相互轉告。”
娃哈哈公司相關負責人辟謠,并向公安機關報案,調查謠言源頭。中國飲料工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聲明,確認這條網絡消息為謠言,所提及的各款飲料都未因食品安全或質量問題收到召回通知。
●招數(shù)拆解:這種以“某地檢驗檢疫局公布”、“某權威媒體曝光”、“某研究機構發(fā)布”等“權威信源”為包裝的謠言廣為傳播。專家提醒,網友看到類似消息時要留意查看真實信息源,即關注是否有權威媒體或官方發(fā)布過,并查看發(fā)布消息的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身份信息。對于一些冠以“權威信息源”,但內容專業(yè)性不強,語言表述情緒化或邏輯牽強的文章,不要輕信或隨手轉發(fā)。
花招3用恐懼性標題吸引粉絲
《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這些食品都致癌,千萬別再吃了!》——用恐懼性標題吸引粉絲
新京報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許多食品安全類謠言往往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鎮(zhèn)安涼皮出大事了》、《這些食品都致癌,千萬別再吃了!》、《這是世界上最臟的魚!千萬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千萬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錯可能致命!》等。
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吸引眼球的謠言,發(fā)布者大多是微信營銷號,主要目的是吸引粉絲,為日后營銷吸引人氣。這些賬號發(fā)布的微信并非每條都是謠言,大多平時發(fā)布的以心靈雞湯或段子類內容為主。
●招數(shù)拆解:“這類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激起人們對身體傷害的恐懼和對死亡的焦慮。”中山大學大數(shù)據傳播實驗室研究人員指出,在微信看到某些食品被與死亡、疾病等危言聳聽的詞匯搭配在一起時,不要恐慌,要敢于質疑其是謠言的可能。若懷疑一條微信的真實性,不妨翻看該賬號此前發(fā)布的歷史消息,可大致判斷其發(fā)布信息是否真的權威。
花招4渲染加工環(huán)節(jié)的“臟亂”
臟亂差配上觸目驚心的“地下水勾兌色素”——渲染加工環(huán)節(jié)的“臟亂”
去年底,微信上一則《凱里市飲料造假窩點被端!不要給小孩喝飲料啊!擴散!!》的消息引發(fā)關注。后媒體與當?shù)囟嗖块T求證,最終確認該網帖反映的情況是網友“移花接木”所致。該文中描述了假冒飲料加工窩點臟亂差的環(huán)境和觸目驚心的“地下水勾兌色素”的情景,強調“小孩吃了致癌”。
同樣在去年,雙匯集團新聞發(fā)言人劉金濤在官網發(fā)表聲明稱,《火腿腸還敢吃嗎?實在太恐怖了,求擴散》等謠言嚴重損害雙匯聲譽。這則謠言中,把國外企業(yè)對豬、羊、馬等動物尸體進行攪拌、粉碎等無害化處理的畫面通過移花接木,配上火腿腸的生產畫面,制成兩段視頻,并加上雙匯部分產品圖片。
●招數(shù)拆解:網絡傳播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不少食品安全相關的網絡謠言,描述、渲染食品“惡劣的加工生產環(huán)境和骯臟得驚人的原料”,比如肉制品的謠言常常通過描述令人作嘔的加工環(huán)境、帶病的牲畜源、寄生蟲、添加劑等加工環(huán)節(jié)亂象,以此來引發(fā)公眾的恐懼情緒。
花招5借“應季”熱點炮制“對口”謠言
每到夏季吃西瓜,其謠言就應季而生——借“應季”熱點炮制“對口兒”謠言
每到盛夏來臨,消暑美食的西瓜便會陷入“打針”傳言,稱“不法商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內注射色素、甜味劑,讓西瓜變得又紅又甜”,或“黑心商販給未成熟的西瓜注射膨大劑,損害肝腎、影響兒童智力發(fā)育”。一些文章還配有注射器和西瓜的合影照片,稱“有圖有真相”。
很多專家為此做實驗粉碎謠言:西瓜打針10分鐘后便會變質,不到24小時即已腐爛,注射色素和飽和糖溶液的瓜瓤有腐壞變餿的味道等等。
●招數(shù)拆解:植物學博士史軍舉例分析,“打針西瓜圖片有不少值得懷疑處。瓤中黃色較硬的條帶是注射留下的痕跡,同一西瓜中的其他條帶和白色瓜子為何沒被染成紅色?其實氮肥施用量、生長后期遇低溫、品種差異都有可能導致條帶現(xiàn)象。”
對于網絡謠言明顯的“季節(jié)性”,網絡傳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很多謠言跟當下熱點話題有關,夏季吃西瓜,西瓜的謠言“應季”而生,秋季吃大閘蟹,螃蟹的謠言便出現(xiàn)。前段時間“辣條”成為熱詞,《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謠言便隨即誕生。謠言制造者抓住熱點炮制“對口”文章,往往能迅速引發(fā)關注,增加閱讀率和微信影響力。(王叔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