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巴渝傳媒網訊(記者 袁穎)5月21日下午,泛成渝網盟采訪團在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采訪時,采訪團成員被白鶴梁所傳承的千年水文文化所吸引,被史無前例的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所震驚。
“白鶴梁是先輩們賦予我們的瑰寶,值得我們及后世子孫好好保護。”云陽報社、云陽網的副總編輯劉浩告訴記者,在云陽也曾有記載水文化的龍脊石,但因為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如今已永沉江底,這多少讓他覺得遺憾。他希望涪陵能利用好白鶴梁所承載的水文文化,讓他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發揮最大的價值,從而造福人類。他同時表示,涪陵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并且有著一顆博大包容的心,他對這座城市流連忘返。
“踏上長長的扶梯,就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看到千年前先輩們在石頭上刻下石魚的身影。”忠州新聞網執行總編李劍鋒說,以前從資料上了解過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這次來到現場不僅看到白鶴梁所傳承的1200多年的水文特征,更被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所采用的“無壓容器”進行原址水下保護的宏偉共工程所震驚。
首次來涪陵的江津電視臺臺長涂鵬表示,以前從媒體上曾了解過一些關于白鶴梁的報道,這次能身臨其境,實地參觀“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令他十分感慨。“就像一下子閱讀了一本內涵深厚的歷史書籍。”涂鵬說,要把涪陵的發展變化帶回江津,讓更多的江津人了解涪陵這座城市。
白鶴梁題刻中有石魚雕刻18尾,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極好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具有“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稱的美名。
當天,泛成渝網盟采訪團還采訪了涪陵環湖公園,大家紛紛稱贊涪陵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