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將過年回家遇到的提問籠統地歸結于“家族式”,有過度夸大本國特征的嫌疑。盤問者多為長輩,他們關心后輩在異地的生活、婚戀情況,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文化中,這種關心都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此乃人之常情。但是,為什么當下的年輕人在應對“盤問”時,充滿著如此多的矛盾與困惑?究竟是長輩們變得更加刁難了,還是年輕人有點“矯情”?
“盤問”發生在這樣一個特定場景下:家族里的年輕人在外工作、學習,有的已經在外地定居,他們是家族里的遷徙者。無論是出于“衣錦還鄉”的渴望,還是“羈鳥戀舊林”的心境,或者只是因為父母還居住在故鄉,回家過年成了一年一度的例行儀式。這不僅表現在地理意義的遷徙上,也表現在從城市里的“陌生人社會”回歸到傳統的“熟人社會”中。有時候,或許你根本沒有離開故鄉,不過是從獨立打拼的環境回到了家族環境,也會遭遇這種盤問。
如果非要把“家族式盤問”與一個國家的特點聯系在一起,那么脫離不開的是這個發展中大國的時代背景:在現代化進程中,“陌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是同時存在的。無論你從城市回到鄉村,還是從一個城市回到另一個城市,春節這一時間節點,都是“熟人社會”從沉寂中蘇醒的時刻。春節放假的另一層意義是,現代社會那種保持界限、距離感的“規則”也放假了。它畢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與家人、親戚相伴的節日。
也就是說,即使是發出“盤問”的長輩、親戚,他們平時遵守的可能也是一套“陌生人社會”的法則。這有助于解釋一個疑惑:“家族式盤問”的發生地點,并沒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即使在典型的城市社會中,只要經歷“春運”這一奇妙的催化劑后,居民結構在短期內得以重新構建。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家族、家庭形態,像是一副被打散的撲克牌,被有秩序地整理排列起來。“傳統”并不顯山露水,但總能在適當的契機施展其魔力。
“家族式盤問”與年輕人崇尚獨立、自由的價值取向相沖突,是其現下遭遇的第一重危機。有人因為反感而與長輩發生沖突,也有人為了逃避成為“恐歸族”、“不歸族”。然而,從“盤問”的發生機制來看,它們遇到的最大危機不在于年輕一代的價值不認同,而在于“熟人社會”的進一步瓦解,在于家族結構在社會中的消失—如今之所以還有那么多“盤問”,是因為年屆中年的一代人尚有家族意識。假以時日,這種大家庭的殘存不得不走向終結,就沒有那么多“阿姨”來提出本文開頭對聯中的問題了,那時“家族式盤問”或許會變成人們口中的“家族式不盤問”。
也許很多親戚密集“盤問”的景象會在下一代人中消失,但親情的紐帶終究要在每一個時代找到其合適的落腳點。與其糾結于“家族式盤問”,不如好好建構新的代際溝通模式。對年輕人在陌生環境中的打拼不易,長輩最好能更體諒一些;對長輩那些不管恰當與否的良苦用心,后輩最好能再理解與容忍一點。“家族式盤問”可以消失,良好的親情溝通,我們永遠都需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