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 今年選擇就地過節,過得也是有滋有味。" 上海市楊浦區某金融企業員工郭慧說,今年和老家父母商量后決定,留在上海過春節。大年三十和朋友一起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接下來的幾天看電影、逛商場、逛書店,她在上海過了一個豐富難忘的假期。

▲圖為 2 月 16 日,民間藝人在山東省青州古城景區表演 " 空竹中國龍 "。王繼林攝(新華社發)
春節是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窗口。春節黃金周期間,非接觸、少聚集安全消費成為共識,預約制、錯峰式休閑度假廣受推崇,居家購物、網上過節、到家服務、近郊游玩等多層次、多樣化的品質型、升級型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六(2 月 11 日— 17 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 8210 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 28.7%,比 2019 年春節黃金周增長 4.9%。
商品消費備受青睞
" 今年春節不出門,在家健身也挺好。" 北京市海淀區一家高校的老師李斌春節假期的主題是 " 健康 "。為了每天健身一個小時,他購買了跑步機、啞鈴、瑜伽墊等多種商品。
就地過年推動居家用品消費大幅增長,年貨禮盒、家電家居、休閑食品、換季服裝、健身器材等傳統產品銷售火熱,再加上春節恰逢情人節,金銀首飾、美妝產品、鮮花手禮等品質商品消費尤為旺盛。春節期間,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的珠寶首飾、服裝、通信器材、家電數碼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 160.8%、107.1%、39.0% 和 29.9%,部分電商平臺健身器材銷售同比增長 49%。
遼寧、吉林、浙江等地重點監測企業通信器材、高端日用品、汽車類商品銷售實現成倍增長。據有關機構監測,全國 10 個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 200%,達到 2019 年春節同期 86% 的水平。
新型消費表現亮眼
湖南省長沙市一家建筑企業員工蔡翔往年都會采購不少年貨帶回湘西老家,雖然挺開心,但帶著大包小包趕路確實不容易。今年,他買給父母的年貨都是從網上預訂的,手機上選購下單,就能送到湘西的農村老家,讓他覺得更省心更輕松。
疫情防控帶動安全、智能消費迅速壯大,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快發展。借助不打烊的網購、快遞等渠道,就地過年群眾與家鄉親人互寄年貨特產。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和企業開展的 " 全國網上年貨節 ",假期前 6 天網絡零售額超 1200 億元。
隨著 5G 和 4K 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越來越多人隨時隨地 " 云 " 過年。河北、福建、山東、廣西、甘肅等地群眾在云端看煙花、逛廟會、賞花燈、走親友、買年貨,感受年味。云南、廣東、湖北、黑龍江、新疆、西藏等地開展 " 一部手機逛商圈 "" 線上云花市 "" 線上打年貨 " 等活動,線上領券、線下打折,讓就地過年群眾得實惠。北京、深圳、蘇州等地發放上千萬元的數字紅包,讓當地群眾率先享受智能科技帶來的特殊年味兒 " 大禮包 "。
餐飲消費紅紅火火
" 自己廚藝一般,配菜也辛苦,好在有半成品的年夜飯,解決了大問題。" 廣東省廣州市一家互聯網公司員工岳馳今年邀請了朋友一起過節,以前很少做飯的他,準備年夜飯成了不小的難題。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在一家老字號餐廳預訂了一桌半成品年夜飯,不僅豐富而且健康,朋友們都覺得很不錯。
今年春節,廣大餐飲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豐富提升菜品,創新線上線下經營模式,努力為消費者特別是就地過年群眾提供安全、優質、多樣的餐飲服務,餐飲消費紅紅火火,年夜飯套餐、半成品年夜飯外賣銷售火爆,線下餐飲表現也十分搶眼。
春節期間,大型支付機構監測餐飲商戶銷售額同比增長約 1.3 倍,部分外賣平臺線上餐飲消費額增長 2 倍以上。各地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內許多餐廳生意紅火。上海、安徽、青海、陜西等地重點監測餐飲企業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 79.0%、40.5%、21.0% 和 18.1%。
就近休閑廣受歡迎
" 就近定個民宿過節,安全也有意思,感覺挺好的。" 北京市石景山區居民唐偉和家人一起在順義的民宿里度過了春節假期。幾天下來,一家人既品嘗了當地特色年夜飯,還游覽了附近的景區,覺得特別新鮮。尤其是 6 歲的女兒,對民宿所在村里的 " 年味兒 " 特別難忘,一直念叨著明年還想再來。
就地過年帶火本地游、周邊游、短途自駕游,各地公園、景區、博物館、電影院、滑雪場等休閑娛樂場所客流量明顯增長,城市郊區度假酒店、民宿等預訂火爆。
有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北京延慶、密云、懷柔等郊區住宿消費額同比增長 3 倍以上,上海崇明、青浦、嘉定等郊區住宿消費額增長 2 倍以上。江蘇、內蒙古、山西、湖南、江西、海南等地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文博展覽和民俗旅游等活動,為群眾過年提供更多選擇。多部國產電影上映,引爆春節電影市場。春節期間,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突破 70 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今年開年僅一個半月,電影票房即突破 100 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