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冬去春暖,異花爭開。苗疆大地將迎來春耕播種的氣節氣息。可施秉縣馬號鄉六合村被兜底幫扶潘成鳳家,于4月9日,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是縣委辦駐村幫扶工作組楊文光、宋仁貴、彭清凱。他們抱著一臺電視一進門,待人有禮,懂事而會理家務的小女孩就興高采烈地上來招呼:“叔叔,你們來了,快請屋里坐,感謝縣委辦的叔叔阿姨們,我期盼的夢將一步一步得到印證落實,我不辜負你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成人后,盡我的能力,回報關心培養我成長成人的社會好心人,多為社會做好事,做善事,多為家鄉奉獻自己,共與家人父老建設美好家園,消除貧困帽”。

縣委辦的幫扶工作隊這次去,一是了解當下群眾的春耕備種和播種情況,二是受縣委辦全體同志的委托,通過大家集資購得的電視機專程送給潘成鳳家。當到潘成風家,幾位扶貧工作隊員同志和藹可親的詢問:“今年你家春耕備種怎樣了,目前有不有糧食吃了?”,旁邊的村人口主任干廖奎說,“ 謝謝你們的關心,感謝良種補助的政策,全村良種補助已通過信用卡發到群眾的每家每戶了,全村春播良種已備有了,目前,潘成鳳等全村的‘兜底’幫扶戶的春季糧食已有著落安排,決不讓特極貧困戶的家人無糧食吃餓死”。
楊文廣說:“只要能安頓好這些特極“兜底”困難戶解決吃飯的第一大事問題,我為你們開心了!”
潘成鳳是六合村特極貧困戶之一,現潘成鳳全家共有7口人,其中有三個大人和四個小孩,三個大人中一個是潘成鳳的父親,另外兩個是潘成鳳叔叔,三個都是聾啞的智障人,潘成鳳的媽媽因生病,家里窮,舍不得花錢 兩年前撒手離世。當時這位只有9歲的女孩,從此就撐起了一個7口之家,她的料理家務故事,在小村子里傳揚。

現4姊妹和父親及兩個叔叔共住一家,哥哥因家庭貧寒,讀了初二就失學去打工了,剩下3姊妹與智障的父親和2個叔叔在家,家庭經濟收入無來源,導致了家庭極困難,明確為縣委辦幫扶濟困的兜底幫扶對象戶。
六合村是國家級一類貧困村,也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的村寨。該村位于清水江邊,離施秉縣城有74公里,共548戶2386人,人均土地不足三分,其它玉米、紅苕等無土地種植,糧食僅靠唯一的水稻,其他種類的糧食經濟一無收獲。近些年,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
據了解獲悉,以前,該村森林茂密,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由于群眾都依賴賣木材過日子,山上的林木曾一度遭到濫劃,導致原本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村子,再度返貧致窮。
如今,村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不到半分,早已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為解決這個問題,縣委縣政府把六合村作為縣委書記彭世平和縣委辦的幫扶工作聯系點,縣委書記多次深入六合村調研了解該村貧困的現狀后,要求縣委辦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對的確無經濟來源特極貧困戶,按照“321”結對幫扶機制,由辦公室的37名干部職工與51戶144名貧困群眾建立了結對幫扶和掛幫單位聯系六合村。通過37名干部和派駐干部蹲點入戶調查,潘成鳳家是全村“兜底”幫扶的極特困戶之一。
近年來,施秉縣瞄準貧困區域和貧困對象,實施精確化扶貧,采取干部結對幫扶,明確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幫扶3戶,副科級以上干部幫扶2戶,一般干部幫扶一戶。
當縣委辦掛幫單位聯系扶貧的工作隊員走進潘成鳳家后,仔細了解她家致貧的原因,得出結論:一是三個大人是智障,無能力外出打工和無勞動技能,靠平常幫鄰居打工干一些能做動的粗活路得來的錢維持家庭生活、二是三個小孩小無勞動能力。
去年臨近過年時,縣委宣傳部記者楊仁海在縣委辦相關幫扶干部的陪同下,深入六合村采訪該村貧困原因的同時,親自登門到被兜底幫扶的潘成鳳家進行詳細的采訪后,作題為《11歲的“當家人”》被省州重要媒體刊發后,打動了縣委辦領導,縣委辦主任親自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學習閱讀這篇文章,倡議大家集資一天的工資,得到大家的響應后,共集資了5142元,為11歲當家的潘成鳳家買得了一臺新電視機,委托由掛幫駐點扶貧的縣委機要局副局長、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文光、縣委辦駐村工作員宋仁貴以及等人親自送到潘成鳳家,圓了潘成鳳一家人期盼能得看到清晰的電視夢。
在施秉縣,這樣的幫扶案例數不勝數。2104年,全縣精準識別出7031戶貧困戶數和29358貧困人口,建立了2133名廳、處、科級及一般黨員干部與2818戶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施“5321”幫思想、幫技能、幫項目、幫資金、幫籌劃產業發展等幫扶模式,實施了結對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技能扶貧、管理扶貧等措施,促進2014年全縣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4元、凈減貧困人口1.2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下降7.6個百分點。今年該縣又部署了新一輪的扶貧攻堅計劃,選派了一批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深入鄉村駐點幫扶,為完成馬溪鄉“減貧摘帽”任務和全縣凈減貧困人口0.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4.3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打實了人力投入的支撐力量基礎。圖為縣村干部幫助潘成鳳家安裝天鍋和調試電視的現場。(楊志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