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核心提示
吳道華,今年94歲,凱里人,黃埔軍校十九期畢業,曾獲蔣介石親援“中正劍”。1944年后,其在湖北秭歸、宜昌、沙市一帶,多次伏擊鬼子“征糧隊”,直至日本軍投降。

抗戰老兵吳道華近照
摩挲著已有70多年歷史的“中正劍”,閃亮的劍葉處鐫刻的“吳道華”三字依然熠熠生輝……劍在,人健在。回憶起當年抗日經歷,滿頭銀發的老人顯得異常興奮。
投身戎馬獲授劍
1921年,吳道華生于凱里市(原爐山縣)舟溪鎮黃金寨一戶苗族農民家庭。14歲那年,吳道華高小畢業后,不顧家人反對,徒步5天5夜400余里,來到省城貴陽求學,就這樣邁出了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這一步橫跨了50多年,直到離休后才重返故里。”老人說,在貴陽,他靠打工維持生活,用省下的錢請人補習文化,伺機尋求人生出路。1941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在貴陽招生,他報名應試,結果以前80名的成績被錄取。
19歲的吳道華便與新生一道,在長官的帶領下,從貴陽出發,歷時一個多月,步行兩千余里,到達成都市北較場,跨入寫有“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畏死,莫入斯門;革命者來”的黃埔軍校成都本校大門,成為黃埔軍校第十九期一總隊步兵科學生。

1943年吳道華在黃埔軍校19期同學錄上留影
近4年的軍校訓練與學習洗禮,將吳道華錘煉成一名錚錚鐵漢。學業完成后,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的蔣中正(蔣介石)署名授予他佩劍一把,后稱“中正劍”。“在畢業典禮上,因為我為全校前10名優秀生,因此獲得了將介石親自援佩‘中正劍’。”老人說。

校長蔣介石親授吳道華中正劍
記者看到,“中正劍”上鐫刻的文字工整清晰,該劍銅制劍柄兩面分別為凸文隸書:“陸軍軍官學校十九期一總隊畢業紀念”、“校長蔣中正授”;劍葉兩面分別凹刻:“吳道華”、“ 成功成仁”。70多年過去,佩劍文字清晰雋永,保存完好。
伏擊日寇“征糧隊”
1944年春,從黃埔軍校畢業后,吳道華被分到湖北秭歸,進入76軍135師(后整編為76師135旅)軍部,最初任見習參謀(負責為軍長、師長等軍官布置戰術時管理地圖之人)。軍官們在地圖邊布置戰略戰術時,吳道華也常常在旁。
“他們在討論戰事和布防時,從不講軍官的名字,只說某團某連如何去進攻某地,并不提及是誰帶領的部隊。”老人說,究其原因就是防內奸將軍官的名字透露給日本鬼子,并從中分析掌握他們的性格與習慣,從而應用相應的戰術來瓦解該支部隊。
半年后,吳道華從76軍軍部分到135師404團1營1連1排任少尉排長,月薪為26塊金圓券。“當時戰事,法西斯節節敗退,日本鬼子已成了喪家之犬。”吳道華說,在1944年底至1945年8月這期間,當時他們所在連隊主要分散在宜昌、沙市一帶鄉鎮,主要伏擊從城里到鄉鎮來“征糧”的鬼子。
小鬼子們都駐扎在縣城,縣城四周及主要通道則是密密麻麻的碉堡。白天,小鬼子沒糧食吃了,就進村來搶;夜晚,他們則躲在碉堡里吃喝。
一次,在沙市外圍某村寨,老百姓向他們報告說,有一小股日軍要進村來“征糧”。吳道華知道后,就帶領全排戰士悄悄摸到村口埋伏起來,等待鬼子進村口時來過兩面夾擊。鬼子來了大約一個班10多名“征糧”隊伍,剛進村口就遭到了伏擊。雙方火拼了一刻鐘之后,鬼子見大勢己去便急忙撤退。“打得好過癮,鬼子死了8個。”老人一邊比劃一邊說。
一天中午,吳道華與戰友們在一處山路上與返城的10名鬼子“征糧”隊遭遇,當時鬼子沒有征到糧食,搶走了老百姓的幾頭山羊,一些鬼子肩上還掛著“掃蕩”而來的雞鴨等戰利缸。槍聲響起后,鬼子連山羊也顧不得拉走了,連忙將掛在肩上的戰利丟棄,倉皇逃走還丟了幾條命,“鬼子那狼狽樣,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天,受盡了鬼子來襲擾的鄉親們,特意宰殺了兩只山羊,款待他們。
親歷日軍投降
像這樣痛擊日本“征糧隊”的戰斗,吳道華大大小小經歷了20多次。每一次戰斗,他始終佩劍不離身,牢記“誓死保家衛國”的訓條,帶領全排3個班40多名戰友,在湖北宜昌、秭歸、荊門一帶山山嶺嶺抗擊日寇一年多。
老人還清晰地記得,他的排一共45人,有3挺輕機槍、3支美式卡賓槍及人手一把中正式步槍,而僅有他本人佩有一把左輪式指揮手槍,“中正劍”也隨身佩帯。“當時大家巴不得攻進碉堡里去痛打鬼子,但由于鬼子布防緊密,加上當時可使用武器少,不敢去進攻堅固的碉堡。”
轉眼到了1945年8月15日,已經走投無路的日本侵略軍投降了。當時,駐扎在城外的吳道華與戰友們并不知道日本已正式宣布投降,聽到城里百姓放鞭炮慶賀時才知道。
投降的日本部隊,大部分退到武漢等大中城市,隨后回國。只有少部份的留下移交物資,他們見到中國軍人都是“點頭哈腰”很有禮貌的,許多都會講漢語,問及他們為何來侵略中國,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奉長官的命令而來的”。
“打開鬼子交出的倉庫,都是成堆的糧食與毛毯、軍服等。”老人回憶了許多細節:日本軍的倉庫中有很多小袋子裝的干糧,類式于壓縮餅干,只要戰事一起,帶上幾袋干糧就著水壺就可以隨時解決吃飯問題,很方便,不像中國軍隊要埋鍋造飯才得吃。日本兵軍帽上的布片設計也很特別,可遮陽又可防蚊蠅叮咬,他們說,夏天急行軍時還可“煽風降暑”。此外,繳獲來的日本皮靴,許多是腳拇指與另四指分開的,“分發下來,沒人穿得起”。
“對于已經投降的日本軍官,我們不打不罵,除了給他們吃飽穿暖外,還對他們進行集中學心,教育他們‘侵略中國是可恥的”’。老人描述道,日本兵個子不高,最高的也就一米七左右,他們的“三八大蓋”裝上刺刀后比他們身高還長。
北平隨部隊起義
內戰開始,1947年4月,吳道華隨所在國民黨135旅(前身為135師)進攻中共陜甘寧邊區延安。幾天后,吳道華因生病被送回西安治療。不久,135旅進到子長縣羊馬河附近時進入解放軍伏擊圈,全旅4700多全軍覆沒。遠在西安治病的吳道華,因此撿回一命。

北平起義前夕吳道華留影
病愈后無部隊可回,吳道華便回到黃埔軍成都本校。經黃埔同鄉引見,被聘任為黃埔軍校駐北平第一軍官訓練班軍械科上尉科長,赴北平訓練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下的連長以下軍官。
1948年12月,吳道華隨傅作義部起義。起義后,吳道華被分到渤海軍區工作。

起義證書
此后,吳道華奉命南下,利用同鄉和黃埔同學關系,在重慶秘密動員國民黨空軍第五軍司令部汽車隊隊長金儒瑜(黃埔同學,貴州麻江人)起義;潛回貴陽、黔東南一帶,爭取當地國民黨部分殘余部隊起義。
1950年2月,渤海軍區將吳道華的工作關系轉到貴州爐山縣(現凱里市),正式公開身份。此后,吳道華擔任縣武工隊副隊長和凱里剿匪指揮部指揮長。在家鄉對付反動武裝勢力,并指揮了“凱里保衛戰”等剿匪戰斗。
1953年,吳道華調任普安縣民政科科長。1958年,吳道華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右派”被改正,恢復了工作。
暮年致力兩岸同胞相聚
1983年,吳道華在平壩縣離休,幾年后回原籍凱里定居。

轉業軍人證明書
吳道華在中國版圖上迂回了大半個世紀,又回到兒時離家的起點,按理說應該畫完了人生的圓。1988年,貴州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吳道華被選為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兼黔東南州黃埔軍校同學會聯絡組組長。
自此,他利用個人的黃埔同學身份與在臺灣的黃埔同學關系,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中秋、春節,吳道華除邀請在凱里黃埔同學召開座談會外,還向臺灣同學寄去賀年卡和信件,通過這些活動,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

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與吳道華
“與我保持聯系的在臺灣的同學有20多人。”老人說,他還通過在臺灣退休后回凱里居住的黃埔同學及戰友,利用他們每年回臺灣領取退休金的機會,帶去大陸老同學的問候,并鼓勵他們在晚年共同為早日結束兩岸同胞分離痛苦多作工作。(楊光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