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1月8日晚,由黔東南州傾力打造的世界非遺侗族大歌音樂詩劇《行歌坐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60多名來自從江小黃的“草根演員”登臺演出,他們演唱侗族大歌,演繹行歌坐月,展示侗族文化經典。
據介紹,《行歌坐月》根據國家級非遺民間文學《珠郎娘美》改編創作。《珠郎娘美》是發生在清代乾隆年間的真實故事。榕江三寶的侗族姑娘娘美,自幼與珠郎青梅竹馬。她長大后,為反抗封建古禮的包辦婚姻,與珠郎私奔到從江貫洞,貫洞財主銀宜貪戀娘美美色,想方設法霸占未果,便勾結頭人蠻松將珠郎殺害。事后,娘美施巧計殺死了銀宜,為珠郎報了仇,并將珠郎的尸骨背回家鄉埋葬。
本劇創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過民族交響樂與侗族大歌結合,展示劇情,其間穿插了諸多侗族文化元素。
為了讓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元素得到“原生態”的展示,劇組還決定部分演員到素有“侗歌窩”之稱的從江小黃去挑選,最終,60多位“草根演員”被選中。
他們中有曾跟隨溫家寶總理到日本進行訪問演出的小黃九姐妹,有當地長期致力于侗族文化傳播的歌師、歌手。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潘查銀花,今年已有80歲高齡。
“北京我來演出過,但到國家大劇院,還是頭一回。”潘查銀花說,這是她目前上過的最高級別的舞臺。
據了解,在上個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就走出了過門。進入本世紀后,幾乎每年都有到國內大城市和國外演出的機會。但像這樣有60多名演員同時進入高端藝術舞臺演出的,在之前并不多見。



小黃的演員身著節日盛裝,他們向舞臺走來的時候,“叮當”的銀鈴聲率先響起,一下子就引起了觀眾的驚嘆。
演出中,他們用歌聲、舞姿演繹了行歌坐月,展示了侗家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唱侗歌、談情說愛的場景,再現了侗家兒女紡紗走線的經典畫面……把觀眾帶入了千里之外侗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