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侗鄉黎平,地處湘黔桂腹地,一度交通閉塞、物流不暢,農產品賣不出,百姓脫貧難。
一袋有牛米,打破了大山的平靜。
2015年11月19日至22日,黎平縣科技特派員楊正熙作為貴州唯一大健康產業代表,參加了第六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大會。會上,楊正熙作了"有牛生產律:有牛+侗鄉極致生態農業”的主題分享,向與會專家推介了我縣有牛原生態有機米,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關注,點評嘉賓更是給予很高評價,散會后,當場就有很多經銷商要求訂購有牛米。
“之前,我們在網上已經訂了1千斤, 每位客人吃他們家的米覺得特別香、口感特別好。飯煮出來可以香飄幾條街,這次我們準備簽8千到1萬斤的訂單。”來自廣西的客商王單妮對有牛米贊不絕口。
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今年的有牛米37萬斤已經全部銷售一空,但是市場需求仍然很大,前來咨詢的客商仍然絡繹不絕。
“目前,我們守農有牛合作社已經收到了廣州、深圳、沈陽、蘇州等地的訂單,我們將根據市場需求,明年有牛米種植規模達到1萬畝,可以帶動70戶農戶一起脫貧。”
守農有牛合作社,以有牛米為突破口,帶動了農戶增收脫貧。
楊氏詹老奶腌魚,以魚為媒,打開了黎貨出山的坦途。
12月13日,侗年節暨楊家年的熱鬧卻阻擋不了數千名省內外游客前往黎平縣中潮鎮佳所侗寨品嘗腌魚的腳步。在距離佳所侗寨兩公里的公路上,自駕車排成了長龍。“快點來掃二維碼,進門領紅包吃腌魚糯米飯!”掃碼關注微信公號領紅包,這是黎平侗年節當天楊氏詹老奶過侗年活動的一個環節。這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引起了游客的好奇,眾人紛紛舉起手機掃碼關注,進入楊氏詹老奶腌魚基地院子品腌魚、吃糯米飯、打粑粑吃油茶、聽大歌搶紅包。
“我們借助電商平臺,引入游客互動模式,先嘗后買。不僅是腌魚,腌肉、酸菜、燒魚、牛癟、油茶、白蘸肉、侗果等特色美食,都成為了游客青睞的寶貝。”詹家雨高興地說。
目前,楊氏詹老奶在線上主要有微信和淘寶兩個銷售渠道,已經發展50多個線上經銷商做分銷,還在全州的微幫滾動宣傳,楊氏詹老奶腌魚短時間內通過網絡賣掉一萬斤,產值超過100萬元。
為加快電子商務發展,黎平出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獎勵扶持辦法》,規定每年由縣財政安排300萬元,用于扶持在縣內辦理工商注冊和稅務登記的從事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運營、應用及專業配套服務的企業、協會、機構和個人。
2015年,黎平縣中潮鎮王文超、朱大丁等4名大學生創辦的侗鄉福茶葉電子商務中心,銷售黎平茶葉已突破500萬。
黎平縣水口鎮滾正村率先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將該村的生態大米向貴陽、北京等地試銷,受到了一致好評。2015年實現銷售額100多萬元。
同樣在這一年,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在騰訊基金會幫助下,黎平縣利用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這一平臺,開展電子商務工作。通過市集旗艦店在網絡上銷售了價值100多萬元的侗鄉特產,實現利潤30萬元。
“站在時代浪潮前端,敢于擁抱新的時代,利用現代化手段,引入大數據,我們已有了一些可推廣復制的成功經驗,如銅關“互聯網+鄉村”、地捫“互聯網+生態博物館”、滾正“互聯網+民宿”等發展模式,先后創建的“侗鄉有米”、“侗鄉茶語”、“有牛黑米”等農特產品品牌,已經讓黎平特色農產品走進發達城市的千家萬戶。”黎平縣委書記王茂才說到。
目前,黎平以建設1個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1個縣級電商產品配送中心、50個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為抓手,力爭到2017年底,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5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8000萬元。(那志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