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在凱里市灣水鎮,離鎮上不遠處有一處低矮的房子,屋檐下十多個簡易的火爐一字排開,老鐵匠們在這簡陋的工作場地里一工作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

鐵匠,傳統方式就是用大火爐把要鍛打的鐵器燒紅,然后將燒紅的鐵器移到大鐵墩上,根據需求用大錘進行鍛打。在打鐵的時候,淬火和回火的技術十分重要。如果淬火和回火技術不過關,制作的鐵器就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而這項技術只能憑經驗,一般很難掌握。一般成品鐵器有犁、耙、鋤、鎬、鐮等農具,也有菜刀、鍋鏟、剪刀等生活用品,此外還有馬掌,門扣等農村需要的用品。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鐵匠這項手藝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即將慢慢地退出了生活的舞臺。打鐵是件苦差事。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鐵。因為,每當火爐生火時,隨著溫度驟升,再掄一番鐵錘,便會大汗淋漓。


掄起十幾斤重的大錘打在紅彤彤的生鐵上,火星四濺,需要超人的膽量與氣魄。鐵匠老吳說,他從十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這項手工藝,到今年已經有32個年頭,從最初開始的幫鄉鄰打造一些生活用品,現在卻只能幫一些客商加工一些簡單刀具了。


自從6年前,老吳從外里購進一臺皮帶錘,不再需要大鐵錘進行鍛打,皮帶錘不僅可以控制力度,而且可以事先調試速度,比以前用手工錘打時省去了不少時間,而且粹火次數少了很多,只需要定型時使用小鐵錘。
老吳稱,現在每天能加工刀具12把,除去成本最多能獲利150元左右。如果在以前,很多年輕漂亮的姑娘都喜歡我們這些有手工藝活的男人,而現在,僅能養家糊口。(劉鵬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