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8月1日,烈日當空,炙熱難耐,但凱里市白午生態移民城建設工地上卻一派繁忙。在這個占地1200余畝、總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的生態移民新城,記者看到建成不久的17棟電梯樓在藍天白云下錯落有致,有些窗戶上還貼著鮮紅的喜字。目前該移民新城已安置移民327戶,二期及廣場、觀景平臺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展現在記者眼前的一幕正是凱里大膽創新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著力于農業產業化、城鎮化、精準扶貧三條扶貧主線,闖出一條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新路。2011年以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88萬人,全市7個貧困鄉鎮全部摘帽脫貧。
一個項目,能讓一個或幾個村摘掉“窮帽”,這是凱里開展農業產業扶貧的生動實踐。新中村、新光村是凱里市舟溪鎮轄區的兩個相對貧困村寨,借助舟溪云谷田園臺灣現代農業園區,兩村近300余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就業人數占該園區員工總數的80%。目前,凱里已建成云谷田園臺灣現代農業園區、凱里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示范園區、大風洞“黔原云珠”葡萄園區、萬潮苗侗百草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等4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以及17個市鄉級農業園區,帶動一批農民變身“農業股民”、“農業工人”,實現持續增收、整村脫貧。
以凱里為中心,根據產業布局建設爐山、下司、開懷等8個“衛星城鎮群”,不僅可以分流凱里市過度擁擠的人口,也為進城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是記者了解到的凱里市城鎮化扶貧的美好一幕。在爐山鎮,爐山工業園區建成投產后,吸引3194名農民進鎮成為產業工人;在鴨塘鎮,新峰紅星美凱龍家居建材城一期建成,為進城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以前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都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搬到城里,兩口子只在開發區工業園區里當個保安、掃掃地,每月還能節余3000來塊錢,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談起進城前后的生活變化,剛搬入白午生態移民城的張林大哥感慨萬千。
作為三條主線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凱里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真扶貧”、“扶真貧”,找準扶貧對象、找好扶貧幫手、落實扶貧措施。37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及有關單位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活動,摸清貧困對象底數,找準貧困癥結。目前,共識別出國家標準貧困人口17637戶69682人,并按照一戶一卡的要求完成建檔立卡工作。推行“黨政干部到難村、政法干部到治安重點村、經濟干部到窮村、專業干部到產業村、離休干部回原村”的幫扶模式,組織全市3124名干部與3600戶貧困農戶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通過爭資金、跑項目、出主意、送技術、理路子,從根本上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脫貧目標。(羅梅 李仁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