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劉承宇) 口味多樣的拌菜、熱氣騰騰的饅頭、香氣四溢的蛋糕、金黃酥脆的烤鴨……品種齊全的超市自制食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對老百姓來說,可以“一站式”購齊所需的飯菜,的確既方便又省心。可這些外表光鮮的食品就真的表里如一嗎?

自制食品不規范有兩大隱患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在凱里超市的自制食品,不少食品存在添加劑未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不明等衛生安全隱患。
據了解,《食品標識管理規定》指出,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應當在配料清單食品添加劑項下標注具體名稱;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劑的,可以標注具體名稱、種類或者代碼。

但是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不少超市自制涼菜、肉制品、烘焙類食品多數沒有正規的包裝,外包裝上除了名稱、重量、包裝日期、價格以外,沒有別的標識。
即使是有的超市在面包、糕點等食品標簽上有“配料”這一項,但也只是簡單地標出了“面粉、雞蛋、食用油”等,對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多數沒有標明。
不僅是食品添加成分標注不清,連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都不能確定的自制食品也不在少數。
在自制產品的外包裝中,無論是去買包子、蛋糕還是泡椒等通常都是在稱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上一個日期,所有食物都成了“當天生產”。至于是否是當天產的,光從外表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
記者咨詢工作人員:“這些是什么時候做的?保質期是幾天?”得到的答復無外乎都是“今天做的,這個東西馬上就吃了。這兩天不熱可以放幾天!”這種模棱兩可的答復。

在其中一家超市,記者還發現產品生產日期是用一張紙條貼在產品標簽上。當時在購買這個產品的吳小姐表示“這個小條太小了,不仔細辨別很難看清楚。而且,這種小條隨時都能換掉,生產日期完全可以自己隨意更改。”
據了解,雖然《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規定,由經營者重新分裝的食品,其標簽必須按照原生產者的產品標識真實標注,必須標明: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但實際情況是,要找全超市自制食品的生產信息幾乎不可能。
市民購買自制食品時應該注意啥?
1.盡量選擇新鮮的、剛出鍋的產品。盡量不要迷信超市的打折促銷等活動。這種活動主要在傍晚、針對馬上過期的食品進行,安全指數不高,消費者不要貪圖便宜而選擇大量的此類食品。
2.涼拌菜盡量少吃。這是超市自制食品中安全隱患最大的一類,如要買,回家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調味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殺菌作用。
3.熟鹵制品食前最好再加溫。熟鹵制品容易存在大量亞硝酸鹽、色素等成分,不要經常吃,買回去后最好再重新加溫。
4.注意查看標簽。買任何食品時,都要注意看標簽,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是否完整,同時觀察包裝是否破損。標簽不完整、包裝破損的盡量不要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